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746|回復: 2

不要「生果金」可捐出 當局欠市民一聲道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1 20: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

曾蔭權政府的一項特色是經常把好事變壞事。不久前在「全盛時期」大派糖果,竟然無法產生喜上加喜作用,反而換來罵聲,被斥為派不得法、愈派愈亂,結果「浮雲」厚度不增反減;如今有意把「生果金」上增三成,實為俯順民情之舉,本該黨民同樂,皆大歡喜,哪知卻因資格審查而成為千夫所指的劣政。好心做壞事司空見慣,好事變壞事,似為曾蔭權政府的專利!
申請「高齡津貼」的長者須通過財產審查一關,曾氏的理由,除了他沒說出口的可以(或必然會)藉此增加公務員的酌情權及足以繼續維繫龐大的公務員隊伍之外(全面電腦化多年,公務員人數不變,意味冗員甚多,給他們多點工作,是避免「事浮於人」進而必須裁員;根據顛撲不破的「柏金遜定律」〔Parkinson's Law〕,所有公務員都希望下屬愈多愈好,因為屬員多寡與其地位及官威高下成正比),其公開強調的理由是,此舉可以減少下一代的財政負擔;這種說法,如果在三、四十年前提出,還有點新意,現在既屬陳腔而且已沒說服力,試問哪種成本昂貴的「免費午餐」不是當代享用後代負擔?
不但如此,進行審查便可減低「後代負擔」,是否暗示將有許多申請個案不獲批准!派糖(「免費午餐」)是心(感性)重於腦(理性)的事,行政長官在「詞窮」時卻試圖把感性的事作理性解釋,其引起滿城反對之聲,不難預期─除了他的幕僚。
怎樣才可能扭轉這宗好事變壞事的困局,筆者的看法是取消資格審查之議,而且維持此舉並非生活補貼而是人人有份的「敬老金」原意。領取「敬老金」是耆英的權利,在這種情形下,當局可呼籲那些根本不需要這點錢的人─不必動輒抬出富翁的名字,相信絕大部分中下階層人士都會放棄這項權利(在香港,最窮的人亦是納稅人,比方公共交通車資中便包括很高的柴、汽油稅;香港是個直接稅低但間接稅無處不在若干項目且極高等於抽高稅於無形的地區)─他們可以個人或家庭名義把之轉捐給政府認可的慈善機構。這樣做豈非可達人人稱「善」的結局?
走筆至此,憶六十年代後期在英國看到的一則新聞。大戰英雄(以大敗北非之狐隆美爾享大名)、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子爵排長龍在咸郡鄉下社福署(或郵局)領取老人津貼(?),步行回家路上,他老人家數一數手中的錢,發現少了若干先令,回去「追討」,當時大概與有關職員有點爭執,才有新聞記者聞風而至,此事成為翌日的「花邊新聞」。別說蒙哥馬利家境不錯,僅是英國三軍總參謀長的退休金,便足令他過富足舒適的鄉居退休生活,他之領取類似「敬老金」─盞盞之數的社會福利,因為這是他的權利;而他「斤斤計較」,顯示他做事一絲不茍的認真。
「生果金」是政府向曾對社會作出貢獻(包括繳納間接稅)的老年人的「回饋」,金額劃一,以示眾生平等、對社會的貢獻無分軒輊。特區政府不要諸多造作把它搞成四不像。
二、

關於雷曼迷你債券及其他衍生金融產品引致的「醜聞」,雖然激起民悲民怨民憤,惟拖延多日,如何回應「苦主」的訴求,政府尚無眉目,即使行政長官在發表「施政報告」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公開限定時間要有關銀行作出明確的「回購建議」,但銀行公會和被點名的相關銀行仍施緩兵之計─不管回應此問題的措辭如何,總之是在行政長官的「限期」屆滿時仍未見具體答案!
銀行界所以顧左右而言他,原因之一是行政長官的威望不足;之二是有關當局迄今,未公開認錯,業商心中不忿(比如他們想不通出售當局批准的票據有什麼不對?),因此遲遲不採取有效行動。
從「醜聞」爆發第一天,筆者便認為必須證實有違規即有欺詐性地向存戶「強迫推銷」事件,才能把有關金融機構定罪並商討賠償數額;另一方面,監管當局亦犯了監管不周的疏忽錯誤,首先是必須追究證監會批准非債券以迷你之名賣給超級散戶的責任;其次應徹查銀監處何以對存在多年的「盲目硬銷」活動不聞不問或監而不管的過失。可惜至今為止,這些半官方機構的決策層仍無絲毫自省之心,還在互相推諉責任。「苦主」盈萬而落實查察在哪個層面出亂子上,並無任何進展,你教市民如何服氣?
此次因次按風暴引致的金融海嘯,禍源是美國華爾街,美國財金當局以情勢危殆,美國府會有先解決困難然後追究責任的共識,這予國際財金界以「美國政府問責不足」的譏評。英國在處理這場危機上果斷有力,已成為西方國家的榜樣;英國除了貫徹入股問題銀行,紓解燃眉之急,而監管金融業(包括財經演員)的「金融服務監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行政總裁仙德思(Hector Sants)馬上公開為該局「監管不力導致危機」向公眾道歉,他說:「當局應該加強監管銀行的力度,以證明他們的經營模式有所不足!」當局辦不到,因此他要向人民說聲「對不起」。
眾所周知,一聲中國式道歉或日本式鞠躬(甚至辭職、自殺),都於事無補;然而,導致小百姓損失以億元計資金(不少且是退休養老之資),相關官員或疑似官員出來向大眾說句「對不起,我(們)監管不足令大眾受損,吸取這次教訓,我保證今後將不會有類似情況重演」,既可為市民消氣,避免了伏下社會不和諧的禍源,又可示政府有承擔改錯的勇氣。真是何樂而不為。

林行止
發表於 2008-10-21 20: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魯賓 於 2008-10-21 08:05 PM 發表
一、

曾蔭權政府的一項特色是經常把好事變壞事。不久前在「全盛時期」大派糖果,竟然無法產生喜上加喜作用,反而換來罵聲,被斥為派不得法、愈派愈亂,結果「浮雲」厚度不增反減;如今有意把「生果金」上增 ...

牛郎...早...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1 20: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江湖郎中 於 2008-10-21 08:06 PM 發表

牛郎...早...  

  非常对   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5-7-8 09:38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