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740|回復: 0

買iBond領津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2-28 15:5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星期三發表他任內第四份財政預算案,內容惹來港人喝倒采之聲不絕,連他提出的新招「抗通脹債券(iBond)」「德政」也被一些報章評為「垃圾不如」、「務大於實」。曾俊華,可以休了。
為甚麼說iBond是「德政」?筆者打開香港恒生銀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網頁查看,活期存款的近乎零的利率不用提,50萬元以內的大額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也低至0.35%,外滙基金債券三年期的年回報率也只是1.155%(見附表)。出現如此低微的港元存款利率和債券回報率,全因港元與美元掛鈎的結果。
任誰都知道美國目前的經濟仍然十分低迷,在美國政府推行的量化寬鬆金融政策下,美元利率在可見的一、兩年難以上升,就算上升幅度也不會大。反觀香港的經濟增長快,通脹上升更快。2009年香港的全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升0.5%;2010年上升2.4%;曾俊華預測2011年度的CPI會上升4.5%。事實上,香港近幾個月的CPI上升勢頭頗急;2010年第四季猶其顯著,10月的CPI上升2.6%;11月升2.9%;12月升3.1%。
踏進2011年,1月的CPI已上升3.6%。在通脹上升港元利率上升不得的情況下,拿着一百幾十萬港元的中、低產港人,進取的或會投資於市場風險高的股票和外滙,在市旺時投資者可取得高回報,但處於這幾星期的波動市,虧損(那怕是浮動的)達5至10%以上不足為奇。
輸不起的退休及性格保守人士,存款收不到甚麼利息,拿着錢不投資又眼巴巴看着鈔票貶值。心情難免忐忑,怨氣日漸加深。現時,曾俊華在預算案中宣布發行iBond,年期三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預測第一年的年回報率可高達4.5%。對那些略有積蓄的退休及性格保守港人來說,恍如天旱逢甘露!?
發行iBond 面對兩大問題
抗通脹債券在世上屬較新的投資產品,美國也是在1997年才開始發行國庫抗通脹債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簡稱TIPS)。發行TIPS之前,美國國會議員反對聲音不少,歸納起來主要為兩方面,其一,美國政府實無必要採用比傳統國庫債券高出很多的成本發行TIPS;其二,美國財政部難以在市場對冲TIPS。
香港政府發行iBond也面對上述兩大問題。曾俊華預測通脹會上升,在港元利率難以跟隨上升下發行iBond,豈不是等於特區政府派錢津貼iBond的投資者?如此「德政」蘊含福利概念。定期存款客不挪用部分存款去購買iBond領取「福利津貼」,猶如「見到金都唔識執」! 特區政府把發行iBond的高成本的債款委託金融管理局管理,冀求取得比發債成本更高的回報。曾俊華可謂用心良苦!
說了這麼多「逆民意」(即是為財政預算案說好話)的說話,筆者恐怕有部分看官已爆粗,擲下本文不再看下去。且慢,除非iBond發行時和發行後,以下問題能得到解決,iBond也有不值得投資的理由。
投資iBond前 四大考慮
首先,投資者應自問,買入iBond後願意持有債券三年而中途不作任何買賣嗎?如果答案是「願意」,那末,第二個問題便不成問題。
第二題:怎樣搞活本港零售債券似有實無的二手市場?如果投資者在債券未到期前出售,虧本的可能性很高。
第三題:怎樣解決高收費問題?投資者申購債券時須繳付認購費,購買後又須向銷售銀行支付保管費和代收利息費。高質素的債券不似股票,價格變化不大,所以上述收費對債券回報率有較大的影響,特別對短期(三年以下)債券。計算下來,短年期高質素的零售債券的實質回報率有時候比銀行一年年期內的定期存款率更低,但債券的資金凍結期卻長很多。
第四題:投資者願意投資結構性債券嗎?iBond是與CPI掛鈎債券,屬結構性債券,保本而不算複雜。CPI可升可跌,於是iBond的回報率也是可升可跌,底綫是附於iBond的固定利率(以目前市況計算,3年期政府債券息率約為1%)。特區政府一方面發行iBond讓投資者在通脹上升時取得較高回報,但另方面卻推出政策打遏通脹,即是推低CPI。此外,iBond投資者須明白政府預期通脹升溫的「預測」可以出錯,事實上曾俊華在過去三份財政預算案內作出的預測經常出錯,而且錯得離譜。
上述第二及第三題揭示的事實令不少投資者減低對投資零售債券的意慾。
搞活二手債券市場不易
搞活港元二手債券市場實在不容易,特別是零售債券市場。本港銷售零售債券的銀行(債券銷售後轉變成莊家)差不多全是商業銀行,它們之中只有一、兩家設有具國際競爭能力的財資部,也就是說只有這一、兩家銀行可以開出較為佳(事實上還是不合理)的債券二手市場價。
既然iBond是蘊含「福利」的特區政府債券,那末特區政府應趁機把它作為試點搞活零售債券二手市場;委託金管局作為最終二手市場的開價者,開出公允的買入價,讓投資者可在合理價格下套現。所有莊家須參考金管局開出的買入價,加減不得超過0.05%至0.10%(視乎債券的年期)。莊家接貨後應努力向其他客戶銷售該債券或把債券在港交所(00388)掛牌放售;莊家也可自己持有或把債券出售予金管局。金管局紀錄在案,給這莊家「蓋一黑豬仔」。如該莊家的「黑豬仔」紀錄超過某一數量,該莊家名字將被剔除於特區政府債券銷售行名單之外。
在這裏,筆者向債券投資者提醒,不要以為債券在聯交所上市便會有活躍的二手市場。債券的二手市場活躍與否,端視二手市場有多少真正莊家開價和開出價格是否合理。
至於上述第三個問題,正如第二個問題,是銷售行的商業決定。如果銷售行未能從投資者身上取得交叉買賣或貸款生意,賺取它們認為合理的利潤,它們怎願意取消或者減低債券保管費和代收債息費。
為人為到底,特區政府應考慮劃一保管費和代收債息費,這些收費應低至近零,特區政府在發行iBond時一次過給銷售行補貼上述的費用。
估計iBond將在半年內發行,定會吸引那些懂「攞着數」銀行存戶認購。不過,請謹記眼前「着數」絕不保證,也大有可能因限額分配,投資者只能領取小恩小惠的津貼。銷售行的銷售員更須小心向客戶解釋iBond的結構和風險,不應給予他們太肯定的高回報憧憬,以免日後被iBond的投資者追討損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5-4-22 10:33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