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2355|回復: 21

I-Bond 專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7-12 10: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iBond認購理想 加印招債書
直擊銀行開戶實況 最長需個半鐘

通脹掛鈎債券(iBond,新上市編號︰04208)終於正式出台。在通脹高企之下,iBond的利率無疑獲得一定保證;接近安排行的消息指出,與過去的零售債券比較,iBond的認購反應相當理想,所印備的招債文件已經派罄,需要加印以應付需求。
銀行提早開業 中午現人龍
為了應付市民認購iBond的需求,聯席安排行之一的滙豐(00005),昨日幾乎全綫分行提早半小時營業。在觀塘裕民坊的分行,甫開門便有客戶查詢iBond事宜,而在9時正式開售後便作出認購。滙豐指出,由於客戶本身已有投資戶口,只花約5分鐘便可完成認購手續。
不過,對於沒有投資戶口的散戶,認購iBond則動輒需時逾個半鐘;事實上,本報記者昨天以不同方式申請這新品種債券,發現需時各異。
最費時是親往分行開戶,主因是銀行缺乏專房替客戶作錄音。本報記者於昨午約12時前往港島區恒生(00011)的分行,當時已有一條短人龍、大概10人;其時未見職員招待可作查詢,記者惟有排隊靜候。
填5頁問卷 靜候專房錄音
當排到櫃位處時,職員第一句問:「有否證券戶口?」;若無,需往專櫃辦理兩大手續。首先,需填5頁紙、內有10條問題,當中包括:若閣下去年買入一隻股票、本來計劃投資5年,但現股價急升3成,市場卻沒有任何消息,資料顯示該公司有潛在或重大轉變;問卷另有5條選擇題,如即沽套現、先賣三分二等。
本來客戶只消5分鐘即可填妥問卷,奈何最花時間乃涉及第二大程序:就是等電話錄音,由專人把風險評估問卷問題逐一讀出,客戶然後再作口頭覆述答案。
記者現場所見,當時只有兩位老人家等候錄音,已令排第三的記者呆等;結果前後花了1小時30分鐘才完成開戶,終成功認購iBond。
記者先後前往渣打、滙豐、花旗、交行,以及東亞等直擊開戶,同時感到銀行職員並不熱衷推介iBond;由於iBond豁免所有收費,個別前綫員工猛呻:「今次為賣官債得個做字!」
中銀全綫售 渣打「加班」
銀行界人士指出,根據過去經驗,零售債券首日認購反應只屬一般,因為市民偏向在截止認購前的一、兩天,才會作出認購。
然而,昨日iBond的認購明顯較過去出售的零售債券為佳,相信與債券本身具有一定「補貼成分」有關。
為了避免日後分行認購出現「迫爆」局面,全綫270間分行均參與銷售iBond的中銀香港(02388)表示,將會視乎情況採取應變措施,而渣打(香港)則表示,將會有20間分行延長營業時間至晚上7時,以協助市民認購。
 樓主| 發表於 2011-7-12 10:24:15 | 顯示全部樓層
2.jpg 1.jpg
 樓主| 發表於 2011-7-12 10:26:56 | 顯示全部樓層
iBond認購攻略

由香港政府發行的iBond(通脹掛鈎債券)將於今日正式推售,iBond是否抗通脹的好選擇?在認購時投資者要注意哪些細節?今期會為大家逐一拆解。
iBond是由港府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原意是希望提供一項投資工具幫助市民對抗通脹,不過,今次港府設計的iBond結構與傳統抗通脹債券TIPS大相徑庭(見下文),投資者在認購前記緊先了解iBond結構。
iBond派息與通脹掛鈎
iBond年期為3年,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為最低1厘,或按派息前6個月公布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動率的算術平均值(準確至小數後兩個位)計算,兩者取較高者為準(其他詳情見表)。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者成功認購並獲分派10,000元票面值的iBond,而在第1個派息日前過去6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平均值是5%的話,投資者第1期收的息將會約是︰
10,000 X 5% / 2 = 250元
另外,若遇上通縮等情況,投資者亦可收取最低1厘息,大約是︰
10,000 X 1% / 2 = 50元
iBond結構相對簡單,往後的派息都如此類推,筆者亦不花篇幅在此再計,接下來反而想和大家討論一下應否認購。
買iBond先看經濟前景
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分析投資是否適合自己,能夠配合需要,筆者先將潛在投資者分有兩類人,第一類是有投資習慣的人,而第二類就是無投資習慣的人。
買iBond的目的是抗通脹,如果大家有投資習慣的話,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是iBond是否有效抗通脹,第二是會否有更好的工具抗通脹。
分析前我們先假設(1)內地通脹將於今季見頂,由於本港通脹一般較內地滯後一季左右,而本港5月份的通脹為5.2%,配合上升勢頭,第1期息可能收5.5%至6.5%厘不俗的利息。再估計之後通脹應會回落至3%至4.5%的近年的正常水平。如果內地經濟無礙,3%至4.5%左右應是合理預期回報。
另外,假設(2)若然內地通脹在今季或下季初都未見頂的話,很大可能會變為惡性通脹,到時人行理應需要將利率加至較通脹為高的水平才有望造成打擊效果。換句話即是存款利率應高於通脹率,而且人民幣滙率升幅有可能較現時快。
如果投資者相信假設(1),就要考慮會不會有其他風險相若而回報更好的工具。如果相信(2)的話,iBond未必是好選擇,因為iBond的息率是平均值,在通脹升的時候,派息率一定較派息時的通脹率低,而由於存款率要較通脹率高,所以iBond回報很大可能較人民幣存款回報低(計及人民幣升值預期;關於更多人民幣預測見下文)。
適合不投資的初哥
以上分析包含了通脹與回報的假設,如果大家覺得太複雜或根本沒有投資經驗的話,其實iBond的確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投資工具,因為iBond設有最低1厘息,而且持有至到期就一定保本,再者正常情況下派息應不會只派最低息,若然iBond出現派1厘息的話即是代表通脹很低,甚至近通縮,而這種情況亦只有經濟十分差的時候才會出現,此外,經濟差時債券回報其實應較股票更好。
因此,對想投資抗通脹又不想承受太大風險的投資者,iBond會是適合的選擇,只是不要預期iBond會跑贏通脹。
認購注意收費
iBond是當下可以考慮的投資選擇,但認購時就記緊問清楚中介機構會否收取任何費用,因為iBond回報低,收費會對回報構成重大負面影響。現時很多銀行及證券行都已不收費,甚至送禮吸引投資者認購。
另外,投資者要注意本港債券二手市場並不活躍,認購時需作持有至到期的準備。
摩根︰股票較債券吸引
摩根投資服務副總裁譚慧敏指︰「近年投資者偏好收息產品,所以認為iBond對投資者會有一定吸引力。不過,從投資的角度看,下半年股票前景其實較債券有優勢。」她表示,摩根現時看好內地的消費、水泥、煤、內銀及內房等板塊。
(註︰有關強積金題目將會順延)
---------------------------------
【唔講未必知】iBond與TIPS的分別
iBond雖然掛名為「通脹掛鈎債券」,但結構其實與大家認識的抗通脹債券TIPS(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分別很大,甚至可以話是風馬牛不相及。
美國政府會定期拍賣TIPS;TIPS是每半年派息一次,而且息率是固定的,變動的反而是票面值;到期日有5年、10年、20年及30年選擇;美國投資者最低認購金額為100美元,之後以每100美元遞增,而每次拍賣非競價上限為500萬美元,競價認購上限則為拍賣額的35%。
假設投資者買入10,000美元面值票面息率5%的TIPS,其運作如下︰
在第1年將會收兩次息︰$10,000 X 5%/2 + $10,000 X 5%/2 = 500
在第1年底,如果CPI是5%,票面值將增加5%至$10,500。
第2年的票息將會是新面值10,500的5%,即是525美元。
此外,TIPS到期的時候,投資者將收取現時的票面值或原先的票面值,以較高者為準。
最後大家可能會問,TIPS疑似較普通美債吸引,那美債還有人買嗎?當然,世上是無免費午餐的,由於TIPS結構有優勢,所以其息率往往會較同期美債低1至2厘,而且亦要注意,若遇上通縮的話,TIPS的新票面值是會變得低於原來的票面值的。
---------------------------------
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
iBond熱,人民幣亦深受歡迎。人民幣是近幾年大眾興起的投資項目,亦是很多小市民用來作長綫增值及抗通脹的工具,主因是大家都相信人民幣長綫會升值。
可是,近日投資銀行高盛建議客戶退出看好人民幣的工具及部分對冲基金更唱反調看空,人民幣升值預期再並非一面倒,對於人民幣前景,外滙重置資產管理(Overlay Asset Management;法巴旗下的附屬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主管忻海認為︰「中國硬着陸的風險十分低,人民幣每年升值3%至5%的預期仍未改變。」
另外,忻海指投機者其實很難造空人民幣,他指︰「現在造空人民幣主要有兩個方法,第一是透過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NDF),第二是透過人民幣期貨合約進行,但這兩項投資工具的規模相對人民幣的量仍然很少,對人民幣的滙率升跌影響仍很低。」
摩根投資服務副總裁譚慧敏亦表示︰「預期人民幣會繼續升值,但速度不會太快,因為要避免大量資金湧入,升值幅度將介乎每年5%至8%之間。」

 樓主| 發表於 2011-7-12 10:27:11 | 顯示全部樓層
1.jpg 2.jpg
 樓主| 發表於 2011-7-12 10:28:02 | 顯示全部樓層
1.jpg
 樓主| 發表於 2011-7-12 10:31:32 | 顯示全部樓層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樓主| 發表於 2011-7-19 09:20:54 | 顯示全部樓層
iBond今截飛 認購料破百億
政府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將於今日下午二時截止認購,認購情況亦明顯升溫。有銀行界消息指出,昨日散戶反應的確較上周踴躍,預期總認購金額將可突破100億元的發行上限;但由於分配機制設計與新股不同,獲分手數與認購金額無關,因此每戶的認購金額難以與新股或人民幣債券相比。
雖然如此,但仍有不少「博炒族」的「大小飛客」,照去到盡抽大飛,其中信誠有少於10張重錘飛,每張申購300萬元;而輝立更有大戶豪擲1,000萬元出擊,博一擊即中。
中銀香港(02388)副總經理兼財資產品管理主管曾錦燕表示,iBond認購反應理想,每戶平均的認購額為5萬至10萬元,較人民幣債券的平均15萬至20萬元為低,不過認購客戶數目則比點心債「多好多」,主要與iBond的分配機制有關。
散戶採人海戰術 認購升溫
今次iBond的分配是採取循環機制,即在先確保每戶獲分至少一手(1萬元)的基礎上再逐輪進行分配,不足一輪則以抽籤決定,因此認購愈多不代表獲分愈多。
曾錦燕坦言,在傳媒大篇幅報道後,不少市民已洞悉策略,採用「人海戰術」認購,以冀增加獲分手數。財金界人士當中,以東亞銀行(00023)旗下的東亞證券總經理蕭德輝為例,就全家落細飛,博一人分得一手。
另一分銷行中信銀行國際,其財富管理及零售信貸部總經理劉子勤坦言,近兩日的認購反應明顯較剛開賣時理想,該行客戶平均認購額為10萬元,客戶亦多屬「一家大細」。
滙豐提前開門 迎最後衝刺
為應付今日可能會出現的「趕尾班車」認購人潮,有銀行已經嚴陣以待。滙豐昨表示,將視乎人流情況,安排分行今日提早開門營業,處理客戶的iBond認購申請;該行相信,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有機會是申請的高峰期,因此於該時段將較平日安排更多人手,處理客戶申請或協助開立投資帳戶。
至於證券行方面,昨日iBond的孖展認購截止,綜合7間券商為iBond合共錄得逾4.98億元的認購額,當中涉及孖展的比重約43%,或2.13億元,而餘額2.85億元則以現金形式認購(見表),券商中又以信誠證券最為進取,借出1.3億元孖展。
客戶的平均申請金額介乎10萬到20萬元,捧場客當中不乏伺機吼位高沽,短炒一轉者。輝立會於iBond下周四在港交所正式掛牌前夕,設有暗盤交易。
 樓主| 發表於 2011-7-19 23:27:11 | 顯示全部樓層
iBond每戶認購額介乎8至12萬政府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新上市編號:04208)今日下午二時截止認購,本網站向7間銀行查詢iBond的認購情況,發現銷售情況反應理想,每戶大多認購金額介乎8萬至12萬。建行:認購客戶遠多於人債 金額則較低建行(亞洲)副總裁兼企業傳訊主管王韋娜表示,iBond銷售反應非常熱烈,7日認購期內,認購客戶數目首四日增長平均,但到昨日,即認購截止前一天,是為認購高峰期,錄得雙倍申請。經結算後,該行收到每戶平均認購金額約8.5萬元。王韋娜續稱,總認購客戶人數遠高於早前之人民幣債券,而每份申請之平均認購金額則相對以往一般之10萬港元或人民幣為低,相信主要與iBond的分配機制或安排有關。至於星展銀行亦表示,iBond銷售情況理想,認購申請較以往一般零售債券稍多,每戶平均認購金額介乎11萬至12萬,跟以往一般零售債券相若。其他銀行,包括工銀亞洲、永隆的每戶平均認購金額則分別為11萬及8萬。此外,東亞、恒生均表示,本次iBond銷售情況理想,惟暫未能提供認購情況的實際數字。至於為iBond發行的聯席安排行之一的中銀香港(02388),該行副總經理兼財資產品管理主管曾錦燕日前表示,該行iBond認購反應理想,每戶平均的認購額為5萬至10萬元,較人民幣債券的平均15萬至20萬元為低。
另外,證券行方面,部分證券行昨日已截止現金及孖展認購,個別券商認購反應理想,其中信誠及輝立分別獲現金及孖展認購2.7億元及1.07億元,銷售情況較為理想。
 樓主| 發表於 2011-7-20 10:05:26 | 顯示全部樓層
官債穩陣 券商搶二手按揭
縱使iBond下周五(29日)才在港交所(00388)正式掛牌,但3間券商已率先表態,可提供二手按揭服務,且深信以官債作抵押品,債價的上落波幅料遠較股票為低,可按成數遂較大藍籌如滙豐(00005)等為高。
專家普遍雖認為,iBond「長揸勝短炒」;惟券商仍錄得逾兩億元的孖展認購額,申請人除了以刀仔鋸大樹借錢、博谷大飛外;且方便日後可作按揭、令資金運用更靈活。iBond的債價料不會如股票般坐過山車;反觀高低波幅少於1成,即使股市插水、官債只是牛皮。
大戶等入貨 料不乏高沽
今次iBond捧場客不乏採「長短棍」策略,券商斥資10萬元現金申購,打算持貨3年;但要是債價在二手市場突急升約10%,擬吼位短炒。
事實上,iBond首度開賣僅限個人層面的零售客認購,追求穩定收益的機構大戶、如保險公司等,只能在二手市場吸貨,故料其掛牌初期會受追捧,或吸引散戶高沽割愛。
 樓主| 發表於 2011-7-20 10: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iBond尾班車旺 料今公布結果
港府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新上市編號:04208)昨下午截止認購,由於銀行尚需時間核對資料,預料要待今日才會公布認購結果。有銀行表示,昨「趕尾班車」遞交申請的市民眾多,甚至較平日錄得雙倍申請宗數,市場相信超額認購將不成問題。
平均認購額 8萬至12萬元
綜合銀行昨提供數據,iBond的每戶認購額平均介乎8萬至12萬元不等,其中星展昨表示,每戶認購額達到11萬至12萬元,與一般零售債券相若,而工銀亞洲(00349)亦錄得每戶平均約11萬元的認購額。
交通銀行香港副總經理陳霞芳預期,iBond應可錄得超額認購,但未必可達致高倍數,主要由於發行規模較大,達到100億元;加上不少客戶視之為新產品,在新的分配機制下,獲分手數與認購份數亦沒有關係,因此客戶未必會「入大飛」。
有銀行界人士早前便指出,iBond的平均每宗申購額,較人民幣債券的15萬至20萬元遜色。
至於認購人數方面,建銀亞洲則表示,昨日為認購高峰期,錄得較平日雙倍的申請宗數;而中銀香港(02388)亦表示,昨日認購宗數明顯增加。
篩選重複認購 處理需時
據了解,金管局要求配售銀行於今日下午6時前,整合認購資料提交當局,而銀行在此之前,需要先處理各自的重複認購申請,例如處理客戶循不同渠道遞交的表格,以及一旦有客戶同時使用聯名及個人戶口認購,銀行便須向客戶確認認購帳戶,故此須耗費較長時間才可公布結果。
有銀行界人士坦言,今次處理iBond申請不容有失,因此除了銀行核實資料外,金管局在收集所有配售行的資料後亦須篩選重複認購申請。
當局早前曾表示,市民假如透過不同銀行的證券戶口作重複認購,所有申請均會被取消資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5-8-2 06:55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