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事件雖暫時平息、並未鬧大,但在中國政治史上卻有劃時代意義:黨以其「前現代」的封閉性管治思維和手法,試圖阻擋訊息自由流通這個開放性的「後現代」現象和社會生活方式,但沒有成功。過去,思想自由受到物質和科技特徵的限制,封閉式管治容易實施,圖書館一封、印刷機一鎖,人民掌握資訊的能力便回復到石器時代;但是,在新的網絡技術之下,要控制訊息傳播就不是那麼容易。一九九八年,公安部籌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網絡過濾系統——「金盾工程」(國外一般稱為「中國防火牆」GFC,即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從萬里長城的英文名稱The Great Wall Of China取意),○三年啟用,由公安部屬下的「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局」(即「網監」)統一管理,○六年開始二期工程。「金盾」是一套統一的、集中的監控技術,主要辦法是在互聯網的各個重要網關(gateway,即廣域網與城域網或局域網之間的訊息駁口)築起過濾器或防火牆。但這種集中監控技術很快已經無法應付極速增長的訊息量,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少簡單有效的破解技術發明了普及了,「金盾」的過濾功能便打折扣。「綠壩」的特點,在於以分散(decentralized)過濾技術,解決「金盾」未能解決的問題,即以隨機安裝過濾器的辦法,把全國範圍內要監控的訊息總量化整為零,做到有多少台電腦便有多少道防火牆、多少具監測記錄和上報器(按工信部的工作計劃,下一步便是實現有多少部手機便有多少套監控工具)。從「金盾」到「綠壩」,顯示當局正在以一些「後現代」技術和觀念對抗訊息自由,但其心態和手段,則仍然是封閉的、「前現代」的,以為「金盾」加上「綠壩」,集中加上分散,便是雙劍合壁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