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627|回復: 9

东方时事解读09年07月24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27 00:34: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国深化与东南亚关系 开设驻东盟使馆   
  【综合消息】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日前在泰国普吉岛与媒体简报时,强调美国重返东南亚并将深化彼此关系,她并要求朝鲜放弃核武计划,缅甸能有正面的改变。希拉里也宣布,美国将于近期在雅加
达开设驻东盟使馆。
    另据报道,希拉里在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六方会谈国家简短会面后,向媒体简报,简报后她也代表美国与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希拉里在记者会一开始就强调“美国重回东南亚”,她指出,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目的就在深化与东南亚更深入且动态的关系。
    她指出,东南亚区域对奥巴马政府来说十分重要,美国将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的关系,彼此共同面临的挑战包括区域或全球安全、经济危机、人权与气候变迁等,签署这项合约
,是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承诺。
    希拉里也宣布,美国将于近期在雅加达开设驻东盟使馆。另外,希拉里明天也将与泰国、越南、寮国、柬埔寨等国家会面,针对气候变迁、卫生、环境等加强合作关系。
    至于记者问起稍早希拉里接受泰国媒体访问时,建议东盟开除缅甸会籍一事,希拉里则未予正面回答。希拉里表示,东盟各国都往正面的方向迈进,缅甸却逆向而行。
    希拉里指出,他们期待东盟说服缅甸,当然这必须由东盟自行决定;缅甸领导人应该让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如期举行选举、释放民主联盟领袖翁山苏姬。
    希拉里说,美国期盼看到缅甸有所改变,也关注缅甸与朝鲜关系的发展,包括发展核;缅甸应该进一步开放,跟随东盟其它国家的脚步发展,届时美国会发展与缅甸的关系,包括投资在内。

日本就东海油气田求援美国 希拉里拒绝深谈
  【综合消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抵达曼谷后即表示:美国重返东南亚!翌日,希拉里便与东盟十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成为TAC的第16个区域外成员国,体现出奥巴马政府对亚
洲的重视及与东盟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不过日本媒体认为美国此举意在东南亚制衡中国。
    不仅如此,日本还希望美国的影响扩展到东海油气田。当天,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在与希拉里举行会谈时,就中国船只在东海的“春晓”(日本称为“白桦”)油气田上实施作业一事,寻求美
国政府的帮助。
    中曾根对希拉里说:中国的做法会导致“合作开发”东海油气田的项目无法进行。希拉里表示“我有同感”。
    中曾根外相在与希拉里的会谈中提到东海油气田的开发问题,被认为是日本政府首次在这一问题上向美国政府求助。但是,希拉里显然没有就此展开对中国的批评,仅仅表示“同感”。日媒称
此举表示出美国政府不愿意插手此事的立场。
    中日两国于去年6月就日本企业参与开发“春晓”油气田达成了原则性协议,但具体细节一直没有落实。
    在当天举行的中日外长会谈中,中曾根也就此问题向中国外长杨洁篪提出了交涉。据介绍,中方表示“春晓”油气田的主权属于中国,中方船只是在进行管理作业。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希拉里在记者会一开始就强调“美国重回东南亚”,她指出,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目的就在深化与东南亚更深入且动态的关系。
  
  ●“美国重回东南亚”不仅没有什么“主动”可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被逼无奈
  打眼一看,希拉里的这“一连串声明”听起来显得“非常主动”,如果用西方媒体的文字来解读、也就是所谓的“预示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改前任布什政府忽视东盟的政策,传递出对这一地区安全和
经济事务施加影响的强烈信号”。
  
  然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结果恐怕恰恰相反。我们认为,“美国重回东南亚”不仅没有什么“主动”可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被逼无奈。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美国重回东南亚”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越南战争”是个战略转折点
  真实的情况是,自收获二战的巨大红利之后,美国就一直存在于东南亚、也从未离开过东南亚,且“存在的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显得非常强悍--动辄就想以武力解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典型的就是“越南战争”。
  
  
  然而,即便是经历“越南战争”的惨败、回吐了“部分二战红利(在中国、前苏联的支持下,北越灭掉了南越)”之后,美国也不曾离开东南亚,只是以此为战略转折(前苏联开始了全球战略扩张,
美国则开始了全球战略收&#32553,美国人在东南亚的“存在方式”也因此而变得含蓄与务实得多,从而开始懂得以“非家长关系”去维系自己的东南亚、以至亚洲主导地位。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期间成形的所谓“尼克松主义”或者“关岛主义”。
  
  ●一份“慕尼黑版的关岛演说”,一份“变革版的尼克松主义”
  值得强调的是,早在2009年2月初,我们就注意到,美国副总统拜登在访问德国时,曾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了一份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讲,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本质上而言,该演讲给时事
评论员们的“第一印象”主要有两个:
  
  第一,它就是一份奥巴马-拜登团队在慕尼黑抛出的“慕尼黑版的关岛演说”,它就是一份天天将“变革”挂在嘴边的奥巴马-拜登团队、在欧洲抛出的“变革版的尼克松主义”;
  第二,该演讲让我们立刻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被迫进行全球战略调整时的背景。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0:34:34 | 顯示全部樓層
 ●“尼克松主义”产生前后,地球上正演绎着两个重大事件
  值得强调的是,在“尼克松主义”产生前后,地球上正演绎着两个重大事件,一个是越南战争,再一个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构进程;
  
  ●“尼克松主义”或者“关岛主义”
  在这里,我们先来谈谈所谓的“尼克松主义”或者“关岛主义”。
  
  1969年,尼克松成难为美国总统,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并于当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军。但在美越谈判进行的同时,战争仍在继续。
  
  到了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对记者就美国在亚洲的政策发表谈话。这就是所谓的“关岛演说”。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通过“关岛演说”尼克松面向世界“演说”了两件事情:
  
  首先,尼克松确认了“美国作为太平洋国家,一定要负责管理西太平洋和亚洲各国的秩序”的坚定态度;
  
  其次,尼克松透露了“他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要点”。
  
  ●“尼克松主义”或者“关岛主义”战略要点
  简单归纳,这项政策的要点如下:
  
  其一,美国确认:美国将遵守我们承担的全部条约义务,在亚洲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二,美国确认:如果一个核国家威胁一个同美国结盟国家的自由,或是威胁一个美国认为其生存对美国的安全极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美国将提供保护。
  其三,美国认为:美国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入象在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
  其四,美国确认: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要求时,根据条约义务,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是美国将指望直接受到威胁的国家为自己的防务,担负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
    ●“尼克松主义”有三个鲜明特点
  通过上面的“回顾”,对比事后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这份1969年发表在亚洲(关岛)、明确针对亚洲事务的“关岛演说”,实际上正是尼克松日后“身体力行”的“新亚洲政策”,亦既是
所谓的“尼克松主义”或者“关岛主义”。
  
  值得强调的是,“尼克松主义”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尼克松主义”强调在恪守条约义务的基础上、处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第二,“尼克松主义”注重、鼓励、并支持亚洲国家自己负责军事防卫;
  第三,“尼克松主义”针对的是美国亚洲政策的调整,也就是收缩因为越南战争而向亚洲倾斜的战略重心,而“重新关注”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重点——欧洲地区。
  
  ●“尼克松主义”其实涵盖两个层面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所谓的“尼克松主义”,本质就是受困于越战泥潭的美国试图在亚洲方向实施战略收缩、以确保其欧洲利益。
  
  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就观察问题,那么,“尼克松主义”其实涵盖两个层面:
  
  首先,是亚洲方向。说得好听点儿,是“决定进行战略收缩”的美国要求“亚洲盟友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但“这种自担责任”说白了,就是由美国提供美元、枪炮、挑起、并促成亚洲人打亚洲人
的局面,最终来达到“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战略目的;
  
  其次,是欧洲方向。如果以一句话来概括“尼克松主义”,那就是“美国将重返欧洲”,结合当时的冷战格局,准确地讲应该是“美国将重返西欧”。
  
  ●当年的“重返西欧”与当今的“重返东南亚”似乎有点儿“似曾相识”
  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感觉到了,美国在冷战下的“重返西欧”与当今格局下的“重返东南亚”有点儿“似曾相识”!如果考虑到奥巴马-拜登团队于“西欧的慕尼黑”弄出一份“慕尼黑版的关岛演说
”在“先”、高呼“重返东南亚”在“后”的事实,我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就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可谓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0:3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这里有必要说明两点
  其一,我们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是美元称霸世界的开始。1944年,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决定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特点是两个挂钩,即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因此,就本质而言,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美元实行金本位制,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值得强调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
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一时间令使美元在国际上极端走俏,以致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美元荒”。
  
  显然,“美元荒”既是美元地位如日中天的必然,也是美元“完全确立”其世界货币金融霸主地位的“标志”。
  
  需要肯定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两点是

  
  第一,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输出”到世界各地,并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并形成“美元储备”。
  
  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既要求”全世界既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
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
  
  因此,美元从二战后的“美元短缺”沦为“美元泛滥”,就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期间美国奉行的全球扩张政策则极大地加剧了这一结局的到来。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尼克松主义”之前,美国发动了两场上规模的战争: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资料显示,到了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下降到178亿美元,已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亿美元的流动债务,从而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
  
  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又卷入越南战争,其国际收支则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资料显示,至1968年初,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至130亿美元,而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0亿美元,美国黄金储备仅为美国同期对外短期负债的30%,从而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
  
  如果仅从经济层面去看,尼克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台的,“尼克松主义”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抛出来的。
   ●在“怀疑美元”与“回兑黄金”及“资本主义不再自信”的三重冲击下,以“美元金本位”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启了“解构进程”
  其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60年代未,一方面是与前苏联“全方位地争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再就是因为陷入“越南战争”,总之,期间美国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其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
,再加上期间前苏联的各项建设、特别是在科技层面突飞猛进(在美国之前发射人造卫星,在美国之前实现载人航天等),美国自二战而产生的自信心开始动摇,美国社会、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相
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由此而产生的全球(主要是美国的欧洲盟友)对“与黄金直接挂钩的”美元“含金量”由怀疑到开始拿美元兑硬货黄金,于是乎,在“怀疑美元”与“回兑黄金”
及“资本主义不再自信”的三重冲击下,以“美元金本位”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启了“解构进程”;
  
  ●被质疑“造假”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曾在美苏“全方位争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意思的是,当时在美国与前苏联“全方位地争霸”的过程中,近日受到法国媒体公开质疑、声称系“造假”、但却耗费了巨资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尼克松主义”的全部
  第三,发表于亚洲关岛的“尼克松主义”,与其说是“美国亚洲政策的调整”还不如说是“美国欧洲政策的调整是”来得准确,而欧洲方向的“尼克松主义”,在当时就是“美国重返欧洲”,准确
地讲应该是“美国重返西欧”。
  
  值得强调的是,这也不是“尼克松主义”的全部。
  
  随着越战的日益艰难,外加上经济的日益窘困,到了70年代初,准确地讲是1970年2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出了题为《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长篇咨文,从而正式地将在“
亚洲关岛”发表的、旨在对美国亚洲政策进行调整的“尼克松主义”在全球层面进行解读、并推广为全球战略。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0:51:07 | 顯示全部樓層
  ●“尼克松主义”的“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
  在上述咨文中,尼克松明确地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列为支撑“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如果简单归纳,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也就是所谓的“伙伴关系”。尼克松将其分解为三个层面,既:
  
  在政治层面;美国将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美国要求同盟国在政治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
  在经济层面;美国认为与同盟国之间应该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
  在军事层面;美国认为美国与同盟国应该实行“分级防务责任制”,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不论是“伙伴关系”、还是“实力”,其实都被“尼克松主义”归纳为“实力”的范畴了
  第二,也就是“实力”。按尼克松的意思,所谓“实力”是指美国在做到“第一”、也就是搞好“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要加强战略核力量的发展,并明确提出“确保有效报复能力”的“充足军事
力量论”和“一个半战争论”,即美国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并同时对付其他突然事变。
  
  显然,不论是“伙伴关系”、还是“实力”,其实都被“尼克松主义”归纳为“实力”的范畴了。
  
  ●在“尼克松主义”的眼里的所谓“谈判”
  第三,也就是“谈判”。在定义了“伙伴关系”与“实力”之后,在“尼克松主义”的眼里,所谓“谈判”,不过是个”以实力为后盾”的战略手段,在“伙伴关系”与“实力”的支撑下,通过“
谈”来“缓和”被动局势、再用“缓和的态度”来代替冷战,从而“在战略被动中”继续维持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在战略被动中”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
  
  ●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摆脱战略被动,尼克松迫切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
  在“第一”与“第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摆脱战略被动,尼克松迫切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在中苏之间玩弄权衡,通过“中美苏”大三角来“借华压苏”。
  
  有意思的是,在中美关系改善的问题上,尽管心底里是“如此地迫切”,但在尼克松试图通过一位美国军方高层人士访华、并向中国强调“美国愿意帮助中国对抗苏联日益急迫的军事威胁”来抓主
动权时,洞悉全局的毛泽东主席知道,尼克松的真实意图首先在于“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刺激苏联与美国缓和关系”,也就是说,当时、尼克松想改善对华关系的首要目的是“要使美国与苏联的关系
更为缓和而不是更紧张”。
  
  ●“尼克松主义”想“既喝茅台酒,又饮伏特加”
  至于尼克松如此打算的理由,在于美国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同时”与中国和苏联取得较好的关系,这对美国是最有利的。
  
  这一心机在基辛格于1973年提交给尼克松的报告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基辛格在报告中写道:我们应该谨慎地关注两国(注:中国与苏联),我们可以既喝茅台酒,又饮伏特加。
  
  (至于后来的“联华抗苏”,那都是后话,是国际形势发展使然,与伊朗伊斯兰革命、与阿富汗局势紧密相关。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洞悉全局的毛泽东主席将尼克松给“晾”到了北京、并在中南海书房“接见”毕恭毕敬的尼克松
  因此,当时高瞻远瞩的毛泽东主席仅仅一句“我们有时间等下去......”就将“企图抓主动的”尼克松给“晾”到了北京,这也就有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接见”毕恭毕敬的尼克松的画面,
也就有了毛泽东主席事后调侃尼克松访苏是“靠踩着中国的肩膀才到的莫斯科”的主动。
   ●“握着主动的”中国政府立刻着手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封锁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借着尼克松主义的战略之需、借着中美关系的“这一点儿改善”,当时一直“紧握主动权”的中国政府立刻着手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封锁:
  
  在那之“前”,准确地讲,是在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而在那之“后”,中国也借此相当程度地缓解了来自前苏联军
事的压力。
  
  值得补充的是,在那之“后”,大概是在74年前后,中国从西方引进了一批大型化工设备,几年后,正是这些引进设备生产的“的确良”、“绦纶”等化纤织料,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中国的用布问题

  
  ●前苏联决策层在“中美苏外交政策”上的最大误判
  事实证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破冰,成了前苏联决策层在“中美苏外交政策”上的最大误判,其“后续发展”也就将“美苏关系”直接导入了“尼克松主义”的预设轨道,日后也就有了尼克
松的访苏行程、与“美国第一夫人佩特(尼克松的夫人)在夜游状态下,在走廊里转来转去,差点儿就闯进了勃列日涅夫在白宫下榻房间”的趣闻。
  
  ●发表于关岛、原本针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尼克松主义”其实是一份“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纲要
  因此,发表于亚洲关岛的“尼克松主义”,与其说是“美国亚洲政策的调整”还不如说是“美国欧洲政策的调整是”来得准确;但与其说是“美国欧洲政策的调整”还不如说是“美国全球政策”的
调整来得准确。显然,这是一份“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纲要,这种调整涉及到了政治、军事、以至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1: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顾“尼克松主义”对我们认清今天的国际局势特别具有参考意义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由“美国重返东南亚”而开始的“尼克松主义”话题,对我们认清今天的国际局势特别具有参考意义。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尼克松打着“结束越战”的口号于69年年初上台,并于同年中期抛出“关岛演说”;再到70年年初正式在国会确立“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再到71年中期、正式中止美元自动
兑换黄金,令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这一过程就本质上看,以三大原则为支柱的“尼克松主义”始终停留在“文字”与“口水”阶段。
  
  而从尼克松“主动访华”、到勃列日涅夫“下榻白宫”,可以说是“尼克松主义”的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果的阶段。
  
  ●尼克松团队的内外交困与奥巴马团队的内外交困
  在这里,东方评论员想指出的是,上面的这些讨论,不论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有必要说明的两点”、还是围绕“中美苏”大三角而产生的那些“插曲”,其实是想让大家“对比”今天与昨天
的国际局势,对比尼克松团队在“几十年前”抛出“尼克松主义”时所面对的内外交困,与奥巴马团队在“半年前”抛出“改革版的尼克松主义”所面对的内外交困,看看两者之间是否有点儿“似曾相
识”?
  
  ●把握住美国今天高叫着“将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意图与战略原理
  在我们看来,只有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美国今天高叫着“将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意图与战略原理。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只要看看曾为“尼克松主义”鞍前马后的基辛格、正在为“奥巴马主义” 奔走呼号的画面,也就不难明白:昨天的“尼克松主义”就是今天“奥巴马主义”的原形,而“美
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意图恰恰是”美国重返欧洲”的一个翻版。
   ●历史总是惊人地在重复,但却从来不会是“简单地重复”
  因此,在我们观察“奥巴马主义”、或者观察“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手段与战略意图时,是可以从“尼克松主义”的“抛出、执行、结果”之历史中去获取“参考资料”的,然而,尽管历史总
是惊人地在重复,但却从来不会是“简单地重复”,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我们之所以讨论这段“历史”,首先在于它们是难得的“参考资料”、其次在于这段历史恐怕“很难重复”!
  
  ●抛出、特别是执行“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的战略转折点
  我们认为,有必要指出的两点是:
  
  第一,华盛顿于越南战争期间抛出、并执行的“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 ,是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的战略转折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并一度扭转了美国综合实力的衰落进程
  第二,事实证明,“尼克松主义”的实施,不仅直接导致美国从越南战争撤了出来,最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并一度扭转了“美国综合实力(以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衰落进程。
  
  ●在“尼克松主义”的指导下,“美元金本位制”实现华丽转身、最终转至“美元石油本位制”
  就“第二点”而言,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在“尼克松主义”的指导下,美元借“美苏缓和”之机,与石油出口大国苏联一道,针对经济竞争力日益增强的西欧与日本,在“默契的中东政策”中“
酿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借此危机,虽几经周折,但“美元金本位制”最终成功转至“美元石油本位制”,从而实现“华丽转身”延续其世界货币地位至今。
  
  
  据资料显示,第一次秘密访华的基辛格所带来的“尼克松主义”就是:希望中国能协助美国从越南“体面地”撤军,并对越南做一些工作。但中国不会出卖朋友,据说周恩来只是告诉基辛格:“美
国必须把美军撤出越南”,其它的不做承诺。
  
  到了1973年1月27 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越南、美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西贡政权)在巴黎正式签定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巴黎和平协
约)。随后两个月内,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尽管之后越南战争仍然持续了几年,但以此为标志,“美军(不是美国)”基本上摆脱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松从而可以集中精神“深入地”执行“尼克松
主义”、全面地“重返西欧”了。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1: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美苏缓和的大背景”下,第四次中东战争却爆发了
  我们知道,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该组织的目的在于控制世界石油价格。
  
  
  自美军在73年3月自越南撤军之后,“美国(不是美军)”仍然在卷入越南战争,再加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美元地位并不稳固,美国社会问题在进一步累积,美国经济问题也在进一步恶化,
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却在“尼克松主义”的牵引下有所缓和。
  
  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缓和的大背景”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两个细节
  面对战争,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原油价格从每桶 3美元提高到10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在这里,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我们不打算展开讨论,只想补充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于1973年10月爆发后,一度处于下风的以军在美国卫星情报的帮助下,一举扭转战局,不仅将阿军主力埃及第3军团包围,还计划拿下埃及和叙利亚两国首都。
  
  资料显示,在73年10月22日,美苏共同促成联合国通过阿以就地停火的第338号决议,但占优的以军并不准备罢手,在这个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公开声称:“
埃及第3军团的覆灭已不可避免。”
  
  资料显示,当时的埃及总统萨达特,曾紧急致电苏联政府,呼吁苏联派遣部队到中东“强制执行”第338号决议。
  
  而勃列日涅夫则立即派遣苏联运输机向阿拉伯国家空运军火,7个苏军空降师也处于警戒状态,随时准备空运到埃及,苏联海军的7艘驱逐舰和2艘直升机航母也抵达以色列附近的海域。
  
  资料显示:10月23日至24日,在尼克松的一再要求下,勃列日涅夫与之进行了两次热线廢話交流。
  
  据苏联档案记载,勃列日涅夫在热线里一再强调苏联被美国“出卖”了,而苏联会保证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遵守停火协议,但美国却“纵容甚至串通”以色列故意撕毁停火协议。
  
  最后,苏联档案记载,勃列日涅夫在热线里“保留苏联政府和军队采取必要行动的权利”,并在第二次廢話热线中用威胁的口气要求尼克松与自己一起制止以色列的进攻行动,否则“以色列作为国
家存在的意义将值得怀疑”,并“暗示”苏联将用核武器毁灭以色列(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日本、韩国向美国索要的所谓核保护伞,在真正的核大国的眼里,在关键时刻,根本就不存在、其效能等同于
零)。
  
  正是经过这样的一番“你来我往”,或是尼克松的要求,或是以色列内心害怕被核毁灭,总之,过了几天,以军的攻势终于被停止了,而苏联也不再坚持派兵到中东“强制实现和平”了,当时令“
中东人”心惊肉跳的“中东核危机”也就正式宣告结束。
  
  第二个细节,持续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西欧的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美元与石油的“神秘结合”
  但有意思的是,持续的危机之中,除了苏联从石油价格大涨的石油贸易中大赚其钱、并借此进一步强化华约组织的内部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之外,在危机结束之后,美国通过与最大产油沙特阿拉
伯达成秘密协议的方式,通过美元与石油的“神秘结合”,最终实现了“美元金本位制”在崩溃后的华丽转身,最终以“石油美元本位制”的面目继续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
  
  ●两个细节的各自看点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第一个细节的看点在于:勃列日涅夫在热线里一再强调苏联被美国“出卖”了,而苏联会保证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遵守停火协议,但美国却“纵容甚至串通”以色列故意
撕毁停火协议,直至苏联准备“核毁灭”美国的中东钢钉--以色列。
  
  至于苏联被美国“出卖”了“什么”?或者苏联“凭什么”指责美国“纵容甚至串通”以色列故意撕毁停火协议?更或者以色列、或者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原本就是被美国、苏联所联手出卖,这恐怕
永远是个迷!
  
  ●“不看广告看疗效!”
  好在现在有句流行语,谓之为“不看广告看疗效!”因此,在我们看来,真相或许可以从第二个细节中找到答案。
  
  ●苏联与美国最终是“各取所需”
  而第二细节的看点则在于:在国际社会面前,特别是在西欧、东欧国家,或者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面前上演了一番“你来我往”的场面之后,或者在那些“迷底”的背后,仅从经济层面去看,
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严重后果”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苏联与美国最终是“各取所需”,而两超之间、以两超为核心的两大战略集团(华约与北约)之间在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也保
持着战略平衡。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1: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在希拉里高叫着“美国重返东南亚”的背后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在距离拜登在欧洲的慕尼黑抛出“欧洲版的尼克松主义”半年之后,希拉里终于高叫着“美国重返东南亚”的背后,其实是“欧洲版的尼克松主义”从字面与口水
走向实践的“启动仪式”,至于能否从“仪式”走向“行动”,还有待观察。这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美国决策者能否复制“尼克松主义”昨天的成功经验。
  
  显然,能否复制的关键在于中国、俄罗斯、欧盟的战略取向,在于这些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各个层面的缓和是真缓和还是假缓和?是什么形式的缓和?也包括准备“重返东南亚(实际上是重返亚洲)
”的美国必将借助的亚洲国家(印度、日本、韩国、东盟等)与中国之间,能否被鼓动成“亚洲人打亚洲人的局面”。
  
  ●套用“中美苏”的大三角去观察今天的“美俄互动”,也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事实上,就在拜登在欧洲的慕尼黑抛出“欧洲版的尼克松主义”的第一时间里,俄罗斯就立刻表示“欢迎美国副总统拜登发表的美国新外交路线”,并“认为这是改善美俄关系的开端,两国的僵局
有望出现新气象”。
  
  显然,如果我们仍然套用“中美苏”的大三角去观察这一“美俄互动”,也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既:与“亚洲版的尼克松主义”访华的“首先意图”在于“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刺激苏联与美
国缓和关系”刚刚相反的是,“欧洲版的尼克松主义”的“首先意图”在于“通过美俄、美欧关系的改善,刺激中国与美国缓和关系”。
  
  ●美国所期盼的“那种缓和”更多层面是集中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的缓和
  非常清楚,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目前而言,华盛顿“内政外交”的着眼点都在于保住“美元本位制”、延续“华尔街金融永动机”,因此,美国所期盼的“那种缓和”更多层面是集中在经济、特
别是金融层面的缓和。然而,恰恰在这个层面上,人民币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对“美元本位制”进行战略攻击。
  
  令美国“难办”的是,在人民币“并不激烈”、却“指向明确”、战略攻击“美元本位制”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却是世界第二大结算货币--欧元(欧元在慢慢地扩大市场份额),其次是第三大结
算货币--日元(美国不再敢强令日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便是俄罗斯,也收益不浅(美国被迫与俄罗斯缓和关系、并向俄罗斯“借道”),不然,哪来的什么“欧洲版的尼克松主义”?
  
  显然,仅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去看,与“美元金本位制”崩溃过程中抛出的“亚洲版尼克松主义”其“缓和的目标”在欧洲之外(中国与苏联)、“最终关切的目标”却在亚洲之外(西欧、苏
联)相反,我们有理由猜测:在“美元石油本位制”崩溃过程中抛出的“欧洲版尼克松主义”其“缓和的目标”在亚洲之外(欧盟与俄罗斯)、但为了保住美元本位制,由于美国经济与欧盟经济高度竞
争,且为了防止欧元与俄罗斯资源在“俄欧新关系框架”下的有机结合,其“最终关切的目标”还是会在亚洲之外(欧盟与俄罗斯)。
  
  ●中国丝毫没有“主动”与美国缓和关系的意思
  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碳货币”问题、阿富汗问题、巴基斯坦问题、南海问题、疆独问题、贸易保护,一方面是在为金融战争、贸易战争做准备,为围堵中国做准备,但在另一个层面,就是“欧洲
版的尼克松主义”准备用来构成“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支柱的“建筑材料”,除了包围中国,离间“中欧俄”的战略意图之外,最急迫的意图还在于“迫使”中国“主动”与美国缓和关
系。
  
  从中国“最高层”公开否定“G2”、并加快人民币走出去速度与力度的情况来看,中国丝毫没有“主动”与美国缓和关系的意思。
  
  这样,美国想从中国这边打开缺口、通过一系列的缓和、来离间“中欧俄”的战略协调关系、从而争取“华丽转身”的时间与空间之战略企图并没有实现。
  
  前面说了,尼克松访华时想改善对华关系的首要目的是“要使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更为缓和而不是更紧张”,至于后来在阿富汗战争中“联华抗苏”,那都是后话,是国际形势发展使然,与伊朗伊斯
兰革命、与阿富汗局势突然生变紧密相关。
 ●那段历史倒也提醒中国,不要让“美元本位制”日后有机会“再次”华丽转身
  不过,那段历史倒也提醒中国,在“美元本位制”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在“欧洲版尼克松主义”的“首要意图”在于“通过美俄、美欧关系的改善,刺激中国主动与美国缓和关系
”,在美国所期盼的“那种中美缓和”更多层面是集中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的时候,除非万不得已(比如“欧洲版尼克松主义”的真正目标--“欧元区”,在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配合美国攻击
中国),除非美国在诸如“三独”问题上停止攻击中国、且不再在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南下与北上战略”问题上阻挠中国,那么,在经济、特别是在金融问题上,中国就不要像苏联那样轻言缓和,不要
让“美元本位制”日后有机会“再次”华丽转身。
    
  ●“迫使”美国主动与中国缓和关系,而不是反过来!
  除非美国人同时做到上述两点,否则,中国应该做的就是:加快人民币走出去的速度与力度,直至从根本上打倒“美元本位制”。尽管“美元现在就倒下”的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欧元,但这样做的最
大好处是,可以“迫使”美国主动与中国缓和关系,而不是反过来!
  
  就像毛泽东主席当年所做的那样!尽管“晾”的最大受益者注定是苏联,但“晾”的结果就是将尼克松“晾”到了北京、从而中国最终掌握了主动权!
 樓主| 發表於 2009-7-27 01:29: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一定要帮助美国维持美元本位制”的观点更是根本错误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至于那种认为“中国与美国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中国一定要帮助美国维持美元本位制”的观点更是根本错误,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美国“必须付出不可逆转
的代价”来“换”中国的帮助、而不是“中国经济”因害怕“一损俱损”地去主动帮助美元本位制,否则,一个“必须主动帮助美国的中国”又凭什么逼迫美国、或者欧盟、更或者是日本在对中国至关
重要的“南下与北上战略”上付出“不可逆转的代价”?
  
  ●所谓“不可逆转的代价”
  在我们的看来,所谓“不可逆转的代价”、就是在互惠互利的层面下,接纳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决策,并对中国解禁高技术输出、从而凭借中国与“三边”之间经济的“高度互补”,彻底
走出这场金融危机。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做好应付最危险局面的一切准备
  值得强调的是,这场仍然有待进一步演化的“欧美金融危机”,甚至随时可能爆发的金融战争、贸易战争,对中国而言,都是“危”与“机”的并存。
  
  在“危”的层面,它相当程度地干扰了中国的产业升级计划,在“机”的层面,它又为中国有朝一日利用“三边撕裂”与“南北撕裂”的战略矛盾,快速推进“旨在全面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南
下与北上战略”提供了战略机会。
  
  因此,这场仍未见底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到底是“危”还是“机”?恰恰在于中国能否在必将再次激化的欧美金融危机中、逼迫“三边”中的一边、两边、甚至三边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南下
与北上战略”上付出“不可逆转的代价”,以换取中国的战略配合。
  
  ●美国人何以要玩“尼克松主义”?
  这里再次总结两点:
  
  第一,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意外引起”苏联急忙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后,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美国也因此再次处于全球战略攻势。期间,美元也最终通过广场协议收拾了日元的野心、重新巩固
了货币霸权地位,因此,一俟苏军撤军,“尼克松主义”也就最后中止了,美国在处理盟友关系时、重新玩起了“家长关系”!
  
  第二,“变革版的尼克松主义”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元本位制再次不稳,美军陷入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泥潭、美国重新沦为战略收缩时而“变革”发行的。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应该不难看出,不论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鲜活的现实,美国人之所以要玩“尼克松主义”,首先在于“战略被动”、在于“被迫”,在于陷入了战争泥潭;其次在于“美元
本位制”出了问题;
   ●不难找到狙击“变革版尼克松主义”的方法
  因此,循着这些线索,我们也就不难找到狙击“变革版尼克松主义”的方法:
  
  其一,是继续用两场战争、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包括“引而未发”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拖住美军,既增加其政治、军事消耗,也强化其对中国、欧盟、俄罗斯、甚至印度、日本等非美势力之“战略配
合”的渴求,从而极大地拉高其玩“尼克松主义”的政治、军事成本,直至其不堪重负为止;
  
  其二,在继续用两场战争、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包括“引而未发”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拖住美军,增加其经济消耗的同时,还要继续攻击“美元本位制”,极大地增加其维持“美元本位制”的政治、
军事、经济成本,强化其对中国、欧盟、日本等在维持“美元本位制”层面上的战略渴求、极大地拉高其维持成本,从而极大地拉高其玩“尼克松主义”的经济成本,直至其不堪重负为止;
  
  ●奥巴马还怎么玩“尼克松主义”?
  从“日本就东海油气田求援美国、希拉里拒绝深谈”,且“日本有意请11月访日的奥巴马到原子弹爆炸中心去看一看”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日本在继续拉高身价,在核问题上对美国持续逼宫,另
一方面,是“准备重返亚洲”的“奥巴马主义”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上“仍然有所不敢”。
  日本人当然知道当年苏联准备“核毁灭”美国的中东钢钉--以色列的战略含义,因此,美国人自然也知道日本在钓鱼岛、东海问题上、在核保护伞问题上要美国表态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美国是否提供核保护伞、以什么方式提供核保护伞”,而在于日本想要“自己的核保护伞”。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这样的一对“心怀鬼胎的盟友关系”,就这样一付“又想做又不敢做的心态”,奥巴马还怎么玩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
  
  ●狙击点有两个
  从上面的方法来看,我们应该不难看出,“猎杀”“美国重返东南亚”、或者“欧洲版尼克松主义”的狙击点有两个:一个是驻阿美军(驻阿美军后勤补给线),二个是“美元本位制”。
  
  从参加“中俄和平使命2009”的中国军方高层突然放风“准备赴中亚境外反恐”、及准备赴美参加首次“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中国代表团高呼“一定要提醒美国保证中国在美资产”的最新发展来看

  
  就在希拉里从印度至泰国、一路高叫“重返东南亚(访问路线暗示的其实是重返亚洲)”的同时,北京已经点出了这两个狙击点。
  
  ●将“某些问题”也要“投放进”美国国内去解决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所谓“境外反恐”,目的不在于反恐、而在于点出哪个方向会有“恐怖活动”,哪个方向并“不安全”!
  
  值得强调的是,中亚是什么?中亚既包括阿富汗,这是驻阿美军的战场,也包括中亚五国,这可是“计划之中的”驻阿美军的补给线。另外,恐怕还包括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的某个区域。
  
  所谓“一定要提醒美国保证中国在美资产”,其目的也不在于“美国能否保证中国在美资产的安全”,而在于天天强调、日日嘀咕“在美资产的安全很成问题”,当然了,中国的意思“不仅是中国
的在美资产安全成问题,而是所有的在美资产都成问题”。
  
  由于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只要“天天强调、日日嘀咕”、即便是什么都不做,也足以让美国国债殖利率“无所适从”。
  
  非常清楚,中国瞄的是华盛顿的“战略死穴”,一旦需要,由于欧盟、俄罗斯、日本“视”美国也是“利用多于支持”,因此,中国的任何实际行动都可能“立刻激化”美国国内业已累积的政治、
经济、社会矛盾,从而将“某些问题”也“投放进”美国国内去解决。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做好应付最危险局面的一切准备
  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做好应付最危险局面的一切准备,包括军事斗争的准备,经济、特别是金融斗争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最大限度地迫使美国彻底放弃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公开攻
击,从而迫使日本、印度、韩国、越南、印尼等别有用心的国家、甚至欧盟、俄罗斯等借机利用的大国,因失去美国的“实质性策应”,而在中国关系上“小心从事”。
發表於 2009-7-27 10:5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8 youfangseng 的帖子

發表於 2009-8-1 06:55:11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4-12-15 07:5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