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祖父買來1000萬元的美國國債,自稱如今價值3.2億美金。10月28日15時許,60多歲的張老漢求助,希望記者能幫忙兌換出美金。記者調查發現,這種“美國國債”在多地出現過,真假難辨。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表示,該“美國國債”只能由國外的金融機構辨別真偽,目前能否兌換出來很難說。
1000萬美國國債
記者見到了遠道而來的張先生。他看起來60歲左右的年紀,穿著一身西服,手中拿著一個比較破舊的黑色手提包。張先生小心地從手提包側面的拉鏈處拿出一張報紙,裏面包著一個印滿英文的信封,從信封裏拿出一張長20厘米、寬18厘米的票據、一張與此類似的存單樣的紙張、一張蓋著兩個鋼印的硬紙板及一張三角形的紙。據張先生介紹,這是這套債券的正本、副本、收據和銀行證明。
記者查看張先生出示的債券正本,其左上方是華盛頓頭像,右上方是一個圓圈環繞的字母“B”,正中間印著數字“10000000”,數字的兩側還有紅色數字“202290”,看上去像是票據的編號。數字的下方是一長串的英文介紹,記者看了看,內容大致是此債券于1935年由美國財政部委托美國華盛頓銀行面向全世界發行,總額255億,下方還有兩個手寫簽名。據張先生介紹,這是當時美國總統和財政部長的名字。票據的下半部分則是五排五列小票,最後的四張已經被撕去了。
祖父用300多斤黃金買的? 據張先生介紹,自己的祖父當年在棗莊一帶經營煤礦,積累下不少財產,規模最大時甚至控制了當地超過一半的產煤。“1935年6月20日,為了防止當時的民國政府強制企業家將手中的金銀兌換成法幣,所以委托一位上海朋友購買了當時的美國國債。那個人是做錢莊生意的,他告訴我爺爺如果把這些金銀都換成法幣,將來就是一堆廢紙。爺爺就連同煤礦一起變賣了,把換得的金銀和其他一些財產都換成了美國國債。”而對于用了多少黃金購買債券,張先生表示只是聽父親提到過有三百多斤,具體不是很清楚。“由于抗戰爆發,全家人都去農村躲避戰亂,沒再做過投資。”1943年張先生的爺爺去世前將債券交給了他的父親,父親1998年過世前又交給了他。
張先生告訴記者,父親生前不太願意透露債券的事情,交給他時是放在一個裝餅幹的鐵盒子裏的,“盒子看起來很陳舊,我也就這麼收著,這份債券基本處于沉睡狀態。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開始籌劃兌換的事項。現在,除了我和我大哥,誰也不知道這件事。”
奔走多年無果 張先生的一位朋友幫他去北京檔案館查資料,在一份1979年的《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和這個國債有點關係。張先生介紹說:“那篇報紙的內容是1979年中美談判,解凍了雙方凍結的資產。財政部發布公告,稱國務院委托中國銀行全權代理兌付國債,持有美國債券的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到各地的中國銀行登記辦理。但是由于當時我家在農村,沒聽到這個消息,錯過了機會。”
從2004年開始,張先生去了好幾趟北京。去年春天,他還去了中國銀行,但是最後也失望而歸。“很難進,從前臺出來個經理,說找行長或者其他領導要提前預約,我也預約不上。”兩三個月前,張先生還給財政部打過電話,對方說這件事最好自己到美國的財政部去,國內辦不了。
張先生向記者悄悄透露,他之前去北京找專家鑒定過,一位住在大鐘寺附近的老教授告訴他,債券100%是真的,讓他自己保管好。債券上面注明利息十年翻一番,但是超過五十年就不漲利息了,並稱永久有效可以繼承,持有人是第一繼承人。按照這個算法,這個債券現在約能兌出3.2億美元。至于正本下半部分的小券,那都是利息券,每兩年能兌換出60萬美元的利息,缺失的那四張可能就是當時換了利息的。
10月29日下午,記者電話咨詢了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青島)的周主管。聽說張先生的情況後,周主管表示,中國境內沒有機構可以鑒定1935年的美國國債債券的真偽,甚至連1935年中國發行的國債債券鑒定都有一定的困難。由于國債是華盛頓銀行發行的,辨別真偽須到美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