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809|回復: 5

香港金融快變夕陽工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2-4 02: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面對日漸惡劣的經營環境,以小型證券行為主的C組經紀不少已捱不住虧損而告結業,未來亦難免趨向萎縮,港府現時的態度傾向於任其自生自滅,但金融業是本港的經濟支柱,養活數以萬計從業員,大中小型證券行照顧不同客源,政府有責任需要平衡各階層利益,行業才可健康發展。
不但小型證券行生意被大行所蠶食,本地散戶的市佔率亦讓路給機構投資者,現時可能僅三七之比,日均整體成交額也降至五百億元左右,其中部分更是窩輪及牛熊證莊家在左手交右手,C組經紀市佔率已降至一成以下,選擇結業可說是無可奈何的結果。


散戶在金融海嘯受創傷蟹貨積壓,元氣有段時間均不能恢復,但證券業的生態亦有很大轉變,一些證券行採割喉式減價策略,每宗交易佣金降至五元以下,有銀行提供五年免佣優惠,小型證券行根本無從競爭。此外,網上交易已佔整體成交逾半,過往經紀提供的詢價及資訊服務已由互聯網所取代。


說小型證券行是夕陽行業並不為過,有五百家證券行爭奪萎縮中的客源,自不免出現弱肉強食的情況。業界主張恢復最低佣金制方式來自救,其次是徵收窩輪和牛熊證印花稅以吸引投資者重回正股,後者由於成交已由高峰時之佔總成交四成大幅減少,所以關注度亦下降。至於最低佣金重回舊路的機會更是相當渺茫,對投資者也不公平。


本港證券業經營環境艱難,不過,港交所的數項改革令小型證券行的經營成本更雪上加霜,最值得商榷的是延長交易時間,下季更擬推出期指夜市。港交所現似着眼利潤為主的上市公司多於一家監管機構,一直不肯減收報價資訊費和其他有關交易徵費,且部署在一五年把交易系統升級,進一步加重業界負擔,似為高頻交易開路,港交所有偏袒外資大行之嫌。


依靠佣金收入的經紀早已成為自僱人士,現時部分經紀連最低工資也收不到,為了餬口只好自己炒賣賺取佣金,所冒之風險當然極大,在金融業興旺的香港實屬諷刺;相反港人被迫參與的強積金每年要奉獻約百分之二作管理費,社會上的怨氣於焉加深,政府不能坐視不理。


政府現宜從減低小型證券行經營成本方面幫幫手,如減收報價資訊費;證券行倒閉的每戶十五萬元賠償基金已多年未有調整,現時銀行既可有五十萬元的存款保障,此賠償基金也可適量上調,使客戶增強對小型證券行的信心。政府、港交所勿再對業界的申訴置若罔聞,需認真討論研究救亡的可行方法。


經紀秘撈 幫補收入
證券經紀「搵食難」已非新鮮事,證券界表示,從業員已經減少約一半,更直言:「就算自己炒都頂唔住」,因此,愈來愈多經紀要在非交易時間做兼職幫補收入,個別更在賽馬會、「7•11」便利店當兼職。


行業日差 慘變「夕陽」


X匯證券行政總裁沈表示,難捱日子已維持一段時間,依然選擇留在業界的經紀未絕望,否則早已轉行,因此不少選擇在交易時段以外的時間「揸的士、做7仔、馬會兼職」幫補收入。不過,他認為經營情況只會愈來愈差,甚至以「夕陽行業」來形容。


減佣戰造成惡性競爭。


他續表示,聽過有經紀每月人工低至三、四千元,近月情況已略為好轉,回升至八千至一萬元,但他相信券商、銀行之間的減佣價格戰造成行業惡性競爭,而且自從取消最低經紀佣金、縮窄買賣差價等結構性轉變後,加上國際化、外資券商入侵等,令情況進一步惡化。他指即使港股成交反彈至千億元,行業依然愈來愈難生存,未來只會趨向汰弱留強。
 樓主| 發表於 2012-12-4 02: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1# 吾老大


    大陸也面臨寒冬

券商裁员潮涌

股市持续低迷,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极度缩水,部分券商自去年开始裁员,券商龙头也未能幸免
  11月中旬,北京的初冬,寒风萧瑟。中信证券总部的投行部门员工,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作为券商行业最上游的主要收入源,投行部门一直是各券商最重视的部门。在人才战略上,中信证券对投行部门一直采取“只进不出”的政策,除了常规人才流动,中信从未主动裁员。
  股市持续低迷,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极度缩水,部分券商自去年便开始裁员,如今,这股浪潮令行业龙头企业也未能幸免。
  据《财经》记者独家获悉,从11月开始,中信证券将逐步裁员,对投行部门的裁员比例将在5%-10%之间。中信证券对被辞退的员工一律给予五个月工资以及补发“忠诚奖金”的补偿。
  中信证券对此次裁员极为谨慎。从9月底10月初开始,中信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约谈了可能被辞退的员工,并对员工的离职意愿和赔偿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摸底。正式裁员名单到11月初才最后确定,而裁员的部门也不仅限投行部门。
  中信投行裁员
  “今年中信证券裁员将比去年的范围更广,裁员的人数和部门也更多。去年主要是自营部门的裁员以及人员结构的调整。”一位中信证券的高管向《财经》记者透露。
  目前,中信证券的“大投行”部门的房地产行业组以及“小投行”企业发展融资部等多个投行部门的个别员工,已经收到正式邮件和短信通知确定被辞退。此后,还将陆续有员工被辞退。
  截至2012年8月底,中信证券投行部门的正式员工人数共约710人,是国内投行人数最多的证券公司。
  即使市场寒冬,中信证券承销业务收入仍保持强劲增长。根据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201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虽然该公司营业收入约为81.5亿元,同比减少14%,但中信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约为13.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增长了23%。
  从收入结构上看,承销业务净收入是中信证券唯一保持同比正增长的业务。中信证券在传统四大业务(代理证券买卖佣金、投行、资产管理和基金管理费)中,除了承销业务净收入,其他三大业务的净收入,从三季度开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截至今年10月底,券商主承销业务收入的前五名分别为国信、中信、平安、广发和华泰联合证券,收入分别约为9.5亿元、7.4亿元、5.1亿元、3.9亿元和3.3亿元。中信证券无论从首发IPO还是股票再融资的承销收入,都被国信证券全面赶超,痛失老大地位。
  此次多数券商同行对中信证券的裁员,特别是投行裁员颇感意外。
  中信证券从2008年开始逆势扩张,单2008年一年投行部门就新增了30多人。之后,中信证券每年投行部门都保持10人到20人的稳定增长。
  现在,投行仍是中信证券总部人数最多的部门。投行部门的设置大致分为“大投行”和“小投行”两大板块。这也是中金、广发以及国外大券商对投行部门设置的一种普遍模式。
  中信证券的“大投行”主要分为行业组和执行组,大约在500人左右。其中,行业组共约有300人,以不同的行业为侧重,每组大概10人到15人,覆盖不同行业的公司。执行组共约200人,该组人员不再细分行业,根据不同的项目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保持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
  因为执行组中多数为资历相对较浅的投行新人,再加上今年IPO和再融资项目骤减,执行组中手头没有项目的人员都可能成为被裁的对象。
  另一业务板块,中信证券的“小投行”——“企业发展融资部”,主要面向服务中小企业。该部门不再以行业分组,而是团队作战,共有190人左右。
  目前,企业发展融资部已经确定被辞退的有五人,其中还包括两位资历较深的保荐代表人。据了解,这两位保荐人有主动离职意愿,并非被公司主动要求辞退。
  事实上,去年年底中信证券已经开始全面降薪,一次性取消了占基本工资10%的报销费用。而从今年8月底开始,中信证券以“共克时艰”为由,正式取消了每月1万到2万元左右的保荐人津贴。
  降低管理成本
  此次中信证券裁员,与证券市场和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
  今年以来,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金额和再融资总金额双双跌入谷底。据证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底,整个境内筹资金额为4715.73亿元,而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金额仅为1033.93亿元,甚至少于最低谷时期——2008年全年的1036.52亿元。
  从A股再融资总金额上看,也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为1821.18亿元,仅好于2008年全年的1583.19亿元。
  由于“天色”不好,券商行业的营业收入普通下滑,“裁员减薪”降低管理成本,是各家券商的主流措施。
  截至2012年8月,国内券商中,除中信证券外,投行人数排在前六名的券商分别是国信、广发、中金、民生、华泰联合,人数分别是505人、341人、320人、310人、301人。
  其中,广发证券和中金这两家证券公司从去年9月起已经开始裁员。
 
 樓主| 發表於 2012-12-4 02:15: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2# 吾老大

續...

     据《财经》记者获悉,去年广发证券的整体裁员比例在5%左右,投行部门的裁员约3%,裁员依据主要是业绩考核,业绩考核评定分数靠后的员工成为裁员的重点目标,而半年以内新入职的员工不在裁员范围内。
  同时,去年广发证券还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降薪。固定薪酬中的岗位工资项目上,一次降薪比例高达30%,总降薪幅度基本占月收入的15%左右。
  “去年裁员降薪的动作极大影响了公司的工作氛围。目前为止,今年不太可能推出大规模的裁员减薪动作。”一位广发工作人员向《财经》记者透露。
  与中信证券不同的是,广发证券每年对人员流动都保持3%淘汰率,而中信证券往年却少有主动裁员的举措。而另一家券商老牌劲旅中金公司,在去年同样也采取了大幅裁员。
  中金公司的裁员对象甚至包括了在2008年前后,为扩张海外市场而重金聘请的海外人才。这些海外人才的聘用年薪曾高达100万美元以上。
  裁员幅度更大的是银河证券的营销、经纪营业部等部门,从原有的9000多人砍到4500人左右,人员缩水50%。
  “现在‘裁员减薪’的现象是不是券商行业的普遍现象值得商榷。”银河证券的券商分析师马勇向《财经》记者表示,“视每个券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定。对于发展阶段比较成熟、框架庞大的机构,人员调整势在必行,但对于框架刚刚建立起来的券商则需要新鲜血液。”
  据了解,从券商投行部门角度,去年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券商如平安证券、招商证券、银河证券、西南证券目前都没有明显的裁员减薪动作,人员进出流动基本保持平衡状态。
  民生证券、宏源证券等比较积极的券商不但没有裁员,相反更是逆势扩张,大幅引进人才。另外一些券商以及部分合资券商今年则采用了“变相降薪”的温和方式来调整管理成本。
  业务谋求转型
  “券商承销业务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一位资深投行保荐人表示,“而各家券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仍不乐观,项目可能越来越少,才是本轮券商裁员的根本原因。”
  从承销总量上看,2012年A股新上市152家公司,较去年同期减少近四成。这152家公司由39家券商承销,意味着国内77家券商保荐机构中的另外38家至今尚未完成一单IPO项目。
  承销费率也进一步走低。2010年和2011年,券商投行对大盘股的承销费率一般为3%,而中小盘股的承销费率为5%到7%左右,而对于超募部分,承销费率甚至可以达到10%。
  今年,随着市场整体估值以及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一路走低,市场上几乎已经不存在超募的情况,而分段收费模式也渐成历史。现在,不少投行已经开始选择保底收费模式。
  而与此同时,券商交易佣金收入也不乐观。根据万得资讯数据,前三季度券商合计实现股票交易佣金收入约386亿元,同比骤降逾四成。其中,券商9月份股票交易佣金收入仅约为35亿元。截至10月底,券商交易佣金收入已经连续五个月下滑。
  很多券商已提前预见传统业务空间缩窄,并在市场寒冬中谋求转型。中信证券是最早提出转型的券商之一。
  从最初的“新型买方”,到2011年的“资本中介”概念的提出,中信表示,券商业务收入结构将从手续费为主型向资本中介型转变。
  “目前,中信证券是券商业务转型中最成功的,从它的创新业务收入占比就可以看到。”东方证券的券商分析师王鸣飞表示。
  根据中金研究所的报告,2012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创新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占比在各家券商中最高,达到26.4%。其中,中信证券直投业务对总利润贡献最大,其次是融资融券、ETF和做市以及股票回购业务。
  但是,对于像中信证券这样框架成熟、机构庞大的券商来说,任何一次转型所带来的人员波动也将不可避免。
  而对于中信证券的被裁员工也并不需要特别担心他们的出路。
  由于中信证券的项目资源优质、员工素质全面,最受合资券商的青睐,比如大摩华鑫证券、一创摩根证券等。通常跳槽后,底薪会比之前上涨40%-50%。
  另外的去处是本土其他券商,比如意图扩张自身实力的券商如平安证券、银河证券、民生证券等。此外中资银行的投行部门,也能吸纳一些券商投行部门的员工。
  “随着券商业务的转型,人员的流动不可避免。”国泰君安的一位高管表示,“传统业务部门的员工必然要向掌握资源,掌握控制权的部门或公司转移,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發表於 2012-12-4 12:58:29 | 顯示全部樓層
發表於 2012-12-19 18:48:50 | 顯示全部樓層
撈金融不易啊!
發表於 2012-12-19 22:23:59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老大提供寶貴資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5-7-28 07:28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