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407|回復: 11

管治水平低劣 有負股民期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2 04:0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信報評社 - 管治水平低劣 有負股民期望企業經營環境出現突變而發盈警是司空見慣的事,但中信泰富在周一宣布因涉及槓桿式外滙合約而導致虧損可能高達一百四十七億元,則屬於史無前例;一來是金額龐大,特別是中信泰富的本業與金融無關,卻因炒滙而造成重大損失,其「不務正業」的現象令人震驚;據花旗(Citi)的報告指出,如果澳元持續下跌至兌美元○點五的水平,中信泰富炒滙的損失可能高達二百六十億元。其次,事發之後六個星期,中信泰富才對外公布虧損真相,但披露的事實疑點重重,令投資界對香港公司的企業管治水平打上一個大問號。

企業的盈虧本是平常事,但企業的「不尋常」舉動,卻關乎管治水平高低,而如果明顯地出現了令市場疑惑的異象,則監管機構責無旁貸,必須作出調查,或要求企業管理層向股東交代。

不尋常之一,是為何中信泰富在九月七日發現有關合約的問題,但到了十月二十日才正式公布,到底在這段期間,會否有人獲得內幕消息進行買賣圖利?

不尋常之二,是事發幾個星期,中信泰富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為何沒有要求管理層及早披露炒滙損失的消息?企業內部的制衡和監察是否失效,令股東蒙在鼓裏?

不尋常之三,是中信泰富在最新的年報內仍然列舉以三大核心業務為主,分別是鐵礦、特鋼生產和內地物業,其他尚有基建投資(如電廠、中港兩地的航運業)和消費品營銷等,但從來沒有提及炒外滙這項「業務」!如果涉及的只是少量的企業財資活動,投資者尚可以理解,但現在外滙合約涉及的金額以百億元計,為何從來沒有在公司的對外文件中提及?

適當的制衡和監察、適時的披露和透明度,是企業管治的基本要求,以中信泰富作為恒指成分股的地位,這次因炒滙而招致巨額損失固然有負股東所託,管理層處理事件的手法更可能造成不公平買賣的違規行徑,令金融市場聲譽受損,我們希望在雷曼苦主風波尚未平息之際,證監會能夠認真嚴肅處理中信泰富的個案,重建證監會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對於披露公司資訊的責任,本地企業主動性甚低,另一個現成例子,是恒生銀行至今仍堅拒透露所持有的美國華互銀行(Washington Mutual)股份到底帶來了多少損失,這些對投資者極為重要的資訊,銀行卻認為是「秘密」,可見本地企業的披露意識仍然薄弱。

除了關乎企業管治的各項疑問,中信泰富炒滙「勁蝕」,其實仍有不少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據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表示,公司簽訂了外滙合同,是因為在澳洲興建的鐵礦項目需動用大量澳元和歐羅,從事外滙買賣是為了減低貨幣風險;但是,中信泰富在澳洲的鐵礦項目預計至二○一○年資本開支約需十六億澳元(約合八十六億港元),以此金額,何須以槓桿式外滙合約進行外滙買賣,參與接近二百億元的合約?到底這是減低貨幣風險,還是炒滙牟利,另拓一項新業務?榮智健主席說外滙合同未經適當批准,但合同牽涉的金額龐大,作決定的職員竟然可以輕易繞過公司主席拍板,顯然是主席失職,或是內部監管制度失靈。而由於中信泰富的財務主管是榮智健的女兒榮明方,所謂主席不知情的說法,就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中信泰富是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的兩家窗口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光大),肩負為國家引入資金、吸收外國先進管理經驗、培養第一代現代企業管理專才等重任;中信泰富以得天獨厚的特殊條件,才能夠在短短三十年間冒起,但它沒有做好建立中國一流企業的本分,反而不務正業從事炒作活動,最後輸清了企業的聲譽,不但令投資者損失,也為國家帶來一次重大挫折。
發表於 2008-10-22 08:3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發表於 2008-10-22 08:54: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魯賓 於 2008-10-22 04:03 AM 發表
信報評社 - 管治水平低劣 有負股民期望企業經營環境出現突變而發盈警是司空見慣的事,但中信泰富在周一宣布因涉及槓桿式外滙合約而導致虧損可能高達一百四十七億元,則屬於史無前例;一來是金額龐大,特別 ...


会唔会夹仓?...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2 11:32:25 | 顯示全部樓層
Accumulator 的衍生工具大多以股票掛鉤 。 這類產品在股市大跌或大升日較受歡迎 , 大部份會以現價折讓的 90% 作為行使價 , 以滙控 ( 005 )為例 , 該股於 9 月尾 為 125 元, 以 10% 折 讓 價 計 , 112 至 115 元 就是接實貨的高 峰位 置 。 鑑於近期市況惡劣 , 據悉有客戶接貨  , 寧立即止蝕沽貨 。

Accumulator的興起,散戶真正參與機會不大(入場費逾千萬元),但對每日大市就有舉足輕重影響,我們需要認真認清它的運作。

Accumulator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是股票掛掛鉤票據(ELN)的變種,主要是一種私人的買賣合約(因此亦不受證監或金管局監管),是一種考慮現價及波幅而定的合約。

通常合約訂出的行使價,通常較股分現價有discount 15%,即收貨的價格。合約年期為半年至一年,而合約最大精綷是,一旦股價跌至低於行使價以下,買家就要接雙重的貨(股票),以一年期計,合約價值即 250日x雙倍後數量x行使價。當然買家不可能賺盡,以出場價(knock out price)計,是現價2至5%,即現價升上出場價後,合約就會取消。

Sky舉出了941作為例子,可以清楚看到Accumulator的運作。
假設中移動現價:$120
knock out %:105% ($120 x 105%=$126)
行使價Strike price:77% ($120 x 77%=$92.4)
每日買入量:200股/400股
合約總值: 250日 x 400 x $120=1200萬

賺錢個案(一)
一年後,假設未觸及出場價及行使價,一年後價格仍為$120
=$(120-92.4) x 250日x 200股
=138萬

賺錢個案(二)
一個月後,觸及出場價knock out price
=$(126-92.4) x 20日x200股
=$134,400

「出得來行,預左要還」,有賺自然有蝕。
蝕錢個案(一)
損蝕 = 賬面值+時間值補回+引伸波幅上升
一年後,中移動股價大跌三成三,即係得番$80(現實似乎更殘酷!)
=$(92.4-80) x 250日x 400
=124萬

蝕錢個案(二)
損蝕 = 賬面值+時間值補回+引伸波幅上升
三個月後,選擇平倉,當時價格$84
=$(92.4-84) x 64日 x 400+時間值補回+引伸波幅上升
=$21.5萬+仲要再加時間值補回+引伸波幅上升

以賺錢的個案來看,由於不少買家是本身有實業/ 廠的富豪,銀行在推銷時分分鐘只是以credit line作為資本,買家跟本不需動用真錢,回報自然很和味,以去年大市長升長有的姿態,買家自然雄心壯志,愈玩愈大。但輸錢皆因贏錢起,以這種「一 call兩put」的設計,買家很多時都不懂當中風險,只以賭博心態去買,產品真的可以稱為evil product。

最慘是一眾散戶,由於市場未有Accumulator的流通資訊,如涉及股分、金額、成交量、未平倉合約,很多時股價大上大落,大家奔走相告,都不能摸清全貌,輸錢都不知內裹奧妙。

聽聞不少Accumulator買家是廠家,由於手上虧損龐大,不少要賣樓賣廠填數,看來新年後又有別類的倒閉潮會出現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2 11:33:1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BG 於 2008-10-22 08:54 AM 發表


会唔会夹仓?...

外匯市場難d禾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2 11:4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林行止 - 以人民血汗錢補貼投機虧蝕


十月十三日,陳焱在「財經DNA」的〈「放生」銀行責在金管局〉一文,寫一則「趣事」:「鄰桌客人食物遲遲未到,客人不耐煩找經理投訴,豈料這位經理氣沖沖的回答:『這家餐廳真的離譜,我也覺得他們的服務出了問題!這家餐廳的服務實應改善,你說是嗎?』然後,經理便像沒事般施施然走開,留下客人傻了眼。」陳焱說他看見這位經理名牌上的名字是任志剛;筆者昨天看到的名字是范鴻齡,在他後面「力撑」他的是餐廳老闆榮智健!

中信泰富周一停牌,收市後召開記者招待會,發出極具震撼性的「盈警」:「今年所賺已蝕光!」所以如此,皆因已辭職(並非被公司辭退)的財務董事和財務總監,「未經授權簽訂了若干槓桿式外滙合約」亦即外滙accumulator,由於澳元及歐羅滙價急挫而美元則強勁勝昔,引致重大損失,「公司管理層」九月七日發現後即時「止蝕」,但僅七月一日至十月十七日,便錄得八億零七百七十萬港元虧損;由於「賭注」太大,其所持空美元購澳元及歐羅的外滙合約,至二○一○年十月止,總額達九十億五千萬澳元,以現水平滙價計,中信的損失可能達(亦可能不只)一百四十七億……。這也許是本港非金融企業外滙損失最多的一宗;BBC昨天隆而重之發表有關消息並題之為〈中信泰富炒滙損失慘重股價狂跌〉,是實情的寫照。

炒賣外滙,是中信的「傳統」業務之一,料過去曾有驕人成績,不然二位出事董事的薪津不可能那麼可觀。此次在澳元及歐羅上投機,本來是有業務需要的對沖,因為中信為了保障內地的鋼鐵需求,「奉政府命」在澳洲進行龐大的鋼鐵項目投資,為了減低是項投資的貨幣滙價風險,公司的政策是「以美元鎖定項目成本」,而以澳元及歐羅為「對沖」,結果當然事與願違,美國經濟已陷衰退、美國金融業已瀕破產,但美元滙價「不按牌理出牌」,突然趨強,中信「押錯寶」,由於賭得太大,因此損失亦巨。

投機及投資,有蝕有賺,是市場的常理,可是,中信的「外滙虧損」引致的問題,值得特別關注。

第一、公司於九月七日(周日)已發現此事,十月二十日才公開,期間知道公司嚴重虧損內情者有否直接間接拋售公司股票?九月八日中信收市價二十六點一五元,十月二十日收市價十四點五二元,跌幅百分之四十四點四七,若有內幕客(不一定是董事局人員)於投資者被蒙在鼓裏的情形下上下其手,利潤十分驚人,彰彰明甚。筆者想知道的是,何以中信當局拖延一個多月才把投資者有權知道的事公布?試想,在九月八日便公布周知同時停牌並宣布進行內部檢查,豈不是對股東更公平、公道?證監會應該搜集九月八日迄今中信股票交易詳細資料,核查是否有人利用此「利淡消息」犧牲股東利益中飽私囊!

第二、公司「外滙合約」的可能虧損達一百四十七億,幾乎等同以昨天收市價六點五二元計總市價一百四十三億─造成這種驚人虧損的買賣,竟然是「未經授權」。據說該公司規定「有關外滙交易,必須要事先獲得主席批准」,為何有關部門負責人未獲主席允許便可大賭特賭,這是明顯的管理不力,主席榮智健和行政總裁范鴻齡都有疏忽責守導致股東「出血」之罪,他們不僅沒有引咎辭職,還以三言二語神色凝重卻毫無自責之意把責任推卸,如此不負責任的行徑,會令香港資本市場蒙羞。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最根本分別在於前者必須對公眾(股東)負責,但中信泰富並未處罰「違規」董事(僅把捲入其間的一名財務部董事減薪調職),讓他們自動辭職(享有一切薪津福利)。如果這二名「炒手」真的「違規」,以此事後果的嚴重,他們應該送交法辦,以免股東死不暝目!

第三、榮智健是紅色資本家(古稱「紅色大肥貓」),亦是國家領導人之後,做正項生意確有一手,舉其犖犖大者,買國泰賣大昌都是佳作,可是卻不適合在「鱷魚潭」中打滾。大約十年前,他在認股事件中向銀行借進數十億元用作認股─以每股三十三元認購二億九千一百萬股中信泰富(榮氏目前持股量增至百分之十九點一二),其後股價回落到十元水平,榮氏由賬面賺數十億變成蝕數十億,要不是中央出資(據說十億美元左右)「打救」,榮氏所持中信泰富股份早被債權銀行「充私」了。這一次,國家再通過持有百分之二十九股權的中信泰富母公司中國中信集團,注資(「協調安排」)一百一十七億港元作為「備用信貸」,令中信泰富不致資金周轉不靈「停擺」。母公司財援子公司,是應有之義,但中信的情況稍有不同,因為這是以國家的錢救援私人,「上綱上線」地說,這是以人民的血汗錢,補貼投機倒把失敗者;不論從哪一角度看,都是說不過去的。

雷曼「苦主」和中信泰富蝕掉整間公司市值,都因管理層管理不周闖禍。上級不知下級所幹何事,似為香港公營部門及私營企業的特色。金管局和證監會不知迷你債券的欺詐性(根本不是債券)及銀行推銷手法;中信泰富的「老闆」則不知下屬「大炒特炒以至炒燶」!香港作為大中華地區炒賣中心的地位,看來岌岌可危。
發表於 2008-10-22 15:3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顶!被忽悠惯了!
頭像被屏蔽
發表於 2008-10-22 17:2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發表於 2008-10-22 18: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呢個問題,根本就係個人輸錢,搵公司錢黎填數!
發表於 2008-10-22 20: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4-10-10 07:26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