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攻略 2011年1月20日
大市分析
受美國新屋開工下滑幅度比預期大及高盛集團公布業積遜預期影響,美市全線收黑,標普500指數創去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標普500指數跌13點或 1.01%,收報12,82;道指跌13點或0.11%,收報11,825;納指跌40點或1.46%,收報2,725。昨日,港股全日大幅造好,電訊、資源以及銀行股類股份造好。恆指升266點或1.10%,收報24,420,成交額為809億。國企指數升165點或1.27%,收報13,132。在內地媒體提前“公佈”了12月份通脹回落至4.6%,紓緩市場對緊縮政策的預期,內地股市反彈。上證綜指升49點或1.81%,收報2,758。深證綜指升 28點或2.38%,收報1,212。中國企業競標美國高鐵專案的報導刺激鐵路基建板塊走高,煤炭、有色等資源板塊活躍。在市場將密切關注周四公佈的宏觀經濟資料及美國樓市數據遜於預期下,估計港股短期內將持續反覆格局。
恒生指數走勢圖 大市總成交:809億元
板塊解構
近期市場憧憬中國電信推出CDMA制式的iPhone,及有消息指中國工信部正在研究「攜號轉網」的配套政策推廣至全國,目標是將網絡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受消息影響,電訊股有抄作;聯通(00762)上升3.29%,收報$11.94;中移動(00941)上升2.60%,收報$78.85;及中電信 (00728)上升4.45%,收報$4.69。
股份資訊 : 中國建材(03323)
中國建材(03323)為中國建材行業的領軍企業,主要經營水泥、輕質建材、玻璃纖維及玻璃鋼製品以及工程服務業務。目前農村房屋建設佔全國水泥需求約 5%,未來政府提供補貼下,公司料可受惠於政策的機遇。同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的加快,將繼續保持水泥需求的穩定增長。加上公司近年併購注資積極,去年以7.5 億元人民幣向母公司收購水泥業務,及去年中增持中國玻纖A 股,完成後持中國玻纖股權由為32.79%,大大強化了需求強勁的玻纖材料盈利前景。
熱點資訊
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外債餘額為5,465億美元,高於6月底時的5,138億美元。其中,美元債務佔71.91%,日圓債務佔10.29%,歐羅債務佔4.32%,餘下為其他各種貨幣債務。
貴州、雲南、湖南和廣西的部分山區和高海拔地區出現凍雨天氣,冬小麥、油菜、蔬菜、馬鈴薯以及部分柑橘、茶葉等園藝作物受影響。農業部高度重視,第一時間發佈預警資訊,要求有關省市農業部門提前落實防禦措施,加強與氣象部門會商,及時調度災情影響。
《2010年中國遊戲產業調查報告》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網路遊戲使用者數達到7,598萬,比2009年增長了15.3%,其中付費網路遊戲使用者數達到4,301萬,比2009年增加了15.8%;2010年中國網路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324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 26.3%,帶動電信、IT、媒體廣告等相關產業產值631億元。
為期兩天的中國節能服務產業2010年度峰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住建部、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節能中心等相關機構領導,全國節能服務公司的代表近800人參加了本屆峰會。
國土資源部網站報導稱,此舉是為加強中國稀土、鐵礦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根據《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國土資源部近日在離子型稀土資源集中分佈的江西省贛州市劃定首批稀土礦產國家規劃礦區,在釩鈦磁鐵礦資源集中分佈的四川省攀西地區劃定首批鐵礦國家規劃礦區。
美國12月的新屋動工以年率計為52.9萬間,低於11月的55.3萬間及預期的55萬間,是2009年底以來最低。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開始對英國、德國及3個歐洲國家的大型銀行進行測試。
歐羅區11月經常項目赤字擴大至112億歐羅,迫近兩年高位,主要由於商品貿易逆差擴大,由10月份的24億歐羅,擴大至40億歐羅。不過,11月服務業貿易順差由10月份的16億歐羅,擴大至35億歐羅。
德國經濟部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的1.8%上調至2.3%,預計全年該國出口增長6.5%,進口增速為6.4%,該國民間消費增長1.6%。
截至去年11月止的三個月,英國失業人數增加4.9萬人,至250萬人,失業率維持於7.9%。
英國12月份申領失業救濟金率為4.5%,符合預期,而當月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減少4100人。
即市技術分析
阻力位 24,500
支持位 23,800
恒指在23,800點的短線阻力變成支持位,短線阻力位則在上升通道頂部24,500點左右,如破位將在25,000心理關口有阻力。
免責聲明
此刊物袛作提供資訊,純粹作為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買賣建議及不代表本公司立場。此刊物所載之資料和意見乃根據出版時相信來源屬可靠及準確之資料來源來編製,惟本公司並不就此等內容之準確性、完整性或正確性作出明示或默示之保證或聲明。本公司概不就因任何形式使用本刊物之全部或部份內容而直接或間接引致之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本刊物之版權及所有權利均受保護及歸於英皇證券集團有限公司,在未經英皇證券集團有限公司明確指示下,任何人仕或團體均不得將本刊物之任何部份以任何形式發放、使用或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