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月歐美經濟轉趨疲弱,歐債美債困擾市場,美國信貸評級被調低,引致港股出現較大調整,跌至 20,000點的水平。
對於香港的投資者而言,過去數十年可謂身經百戰,應該對市場的波動不會感到驚奇。事實上,只要投資者稍為留意經濟數據,以及和身邊的朋友多交談和接觸,便不會對今次的市場調整感到意外。現時的恒生指數成分股已經加入了不少內地企業的股票,不少本地的企業亦面向國際市場。由於香港始終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內地及外圍經濟波動對本地企業始終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影響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一些倚靠歐美市場的企業,例如思捷環球和利豐,較早前股價已大幅下跌。歐美經濟不景,內地企業很難獨善其身。加上內地經濟過熱,中央政府不時出手干預,自然影響到內地企業的盈利增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內地經濟若出現調整,香港無可避免受到影響。因此,恒生指數依然可以作為反映香港經濟前景的寒暑表,是香港經濟和樓市的領先指數。從過去 20年的數據可見,恒指每次創出新高,或者跌至低谷, 2至 9個月後本地經濟和樓價便見頂,或者見底,只有一、兩次出現例外情況。1993年初,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將恒指由 5,000多點推高至 1994年 1月的超過 12,000點,之後才出現調整。恒指見頂後,樓價在三個月後見頂,失業率亦跌至 1.5%的水平。恒指在 1995年 1月跌穿 7,000點見底,樓價要到 10月才見底,而失業率則回升至 3.7%。到 1997年 8月,恒指升穿 16,000點,樓價很快在兩個月後見頂,失業率則差不多同時跌至 2.1%的水平。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所拖累,一年後恒指跌至 6,000多點,政府入市托高恒指,令恒指大幅反彈至 2000年 3月的 18,000多點。今次人為托市,再加上科網股泡沫,扭曲了恒指作為經濟和樓價領先指標的作用。樓價在政府入市後兩個月止跌回升,半年內上升了兩成多,但之後便掉頭下跌,一直尋底。要到 2003年 8月,即恒指見底後四個月,才真正止跌回升,而失業率亦高見 8.5%。恒指由 2003年 4月的 8,000多點持續上升,升至 2007年 10月逼近 32,000點時才調整,而樓價在五個月後見頂,失業率跌至 3.3%的水平。 2008年 10月,恒指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跌至 10,000點的水平,兩個月樓價見底回升,而失業率則要等多半年升至 5.5%才回落。經過兩年的升市,恒指在去年 11月逼近 25,000點,之後反覆向下。本地樓價在今年第二季升至九七年的水平,失業率在第一季下跌至 3.4%的水平。香港經濟到底是否在今年上半年見頂,要再過一、兩個月才可以清楚。
隨着中國及美國在金融海嘯推出的救市措施終結,物價上升,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內地及其他國家可能出現滯脹,即物價及失業率同時上升。對於那些留意經濟走向的人來說,今次股市調整並不感到意外,實應及早做好防風準備。由於現時恒指的市盈率和股息水平處於合理範圍,故此應該不會出現像 1997年, 2000年及 2007年的特大調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