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8-12-17 12:2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重大數據或新聞]: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為振興經濟周二採取了極端手段,史無前例的把指標利率降至0-0.25%區間。美聯儲稱經濟狀況疲弱可能令聯邦基金利率目標保持在異常低水準一段時間。將動用所有可得的工具,以促使經濟恢復成長並保持物價穩定。此次,美聯儲投票一致通過降息。投資者表示,美聯儲今日的舉動極其大膽。路透稍晚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一級市場交易商預計美國利率將至少持穩到明年下半年,但並不認為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限會低於0.25%。美聯儲可能效仿日本以前的做法。日本央行暗示,可能向銀行業大量挹注零利率資金,這將是10年來第二次採取這樣的行動。日本也可能在本周降息。而在歐洲,數據顯示歐洲央行有機會在下月調低利率。 國際貨幣基金會第一常務副總幹事利普斯基表示,美聯儲減息是有幫助,但只靠美聯儲將不足以穩定信貸市場。美國白宮表示對美聯儲舉措不予置評,指尊重美聯儲的獨立性。美聯儲高級官員表示,今日採取的政策措施不代表美聯儲對經濟前景有任何新的信息。表示目前美國通縮不是大問題,預計通脹將下挫。
美國政府公佈報告顯示,陷入衰退的經濟失去成長動能,美國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再一次以創紀錄的速度,下挫,較前月下跌1.7%,預估為下降1.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較前月持平,預估為增長0.1%。此外美國商務部公佈,美國11月房屋開工年率減少18.9%至62.5萬戶,創下新低。美國白宮表示對通脹數據降低表示歡迎,稱能源價格跌形同減稅。並表示待售房屋庫存降低前,樓市難見復甦。 石油輸出國組織秘書長巴德里表示,OPEC成員國就在週三會議上每日減產200萬桶幾乎達成一致。"我們知道處境艱難,必須要協同一致。我認為很有會每日減產200萬桶。
高盛公佈上市9年以來首次季度虧損,盡管高盛基本上躲開了全球信貸危機的影響,但仍受到股市、債券和房地產價值縮水的影響。高盛公佈表示,11月28日截止的第四季該公司凈虧損21.2億美元,合每股虧損4.97美元。而上年同期高盛錄得創紀錄的凈利32億美元,合每股盈餘(EPS)為7.01美元。據Reuters Estimates,分析師此前平均預計高盛每股虧損為3。73美元,不過有部分分析師私下曾擔心高盛每股虧損恐達6美元,因此該公司業績略好於他們的預期,從而幫助高盛股價周二大幅收高14.35%,報76.00美元。 [市場摘要]:
美聯儲週二把指標利率降至0-0.25%區間,因降息幅度大於預期,金融市場上漲。美國股市收高近5%;美國公債大幅上揚,指標公債收益率(殖利率)降至50年低位;美元兌歐元和日圓下滑。一位投資者表示,美聯儲今日的舉動"極其大膽"。
股市:
<美國股市全日都走高,因市場樂觀認為美聯儲可能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信貸危機和全球經濟下滑。標準普爾500指數收在11月10日來最高水準,三大股指表現均為本月最佳。道瓊工業指數上漲359.61點或4.20%,報8,924.14點。標準普爾500指數收高44.61點或5.14%,報913.18點。Nasdaq綜合股價指數上漲81.55點或5.41%,至1,589.89點。
歐洲股市收高,在高盛公布的業績緩和投資人憂慮後,銀行股領上漲,市場為美聯儲稍後的降息作準備。泛歐績優股指標FTSEurofirst 300指數收高0.9%,報834.84點,接近日內高位,且為四個交易日內首度上漲。歐洲三大股市方面,英國富時100指數收高0.74%,報4,309.08;德國DAX指數大漲1.61%,報4,729.91點;法國CAC-40指數上揚2.07%,報3,251.66點。
匯市:
美元兌歐元和日圓重挫,美聯儲降息幅度超過預期,進一步壓制了美元的吸引力。紐約尾盤,歐元兌美元勁揚約3.0%,報1.4099美元的兩個半月高位,盤中高見1.4144美元,較日低1.3631美元高逾5美分。美元兌瑞郎錄得1995年來最大單日降幅,重挫3.2%,報1.1205瑞郎。美元兌日圓跌1.6%,報89.06日圓,離13年低點咫尺之遙。
債市:
美國公債價格跳升,壓低指標公債收益率(殖利率)至50年新低,指標10年期公債跳升1-16/32,收益率降至50年低點2.35%,週一尾盤報2.52%。30年期公債升逾兩大點,收益率壓低至2.85%下方的新低,週一尾盤報2.97%。兩年期公債收益率跌至0.64%下方的紀錄新低。
油市:
美國原油期貨收低2%,因美聯儲大幅降息加劇對經濟的憂慮,壓倒了OPEC減產的影響。NYMEX-1月原油期貨收低0.91美元或2.04%,報43.60美元,交投區間介乎42.56-46.53美元。原油期貨周一盤中一度升至50.05美元,為12月2日觸及50.25以來首次升逾50美元。倫敦布蘭特1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低0.04美元,報44.56美元,交投區間介乎43.90-$46.48美元。
整理 孫茉莉
<資料由路透社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