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1-10-12 08:42:06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居屋平均年推5千伙首兩年2千單位 續增至8千
特首曾蔭權今日到添馬艦新立法會大樓宣讀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據本報獲悉,他將宣布推出新居屋計劃,目標是協助家庭收入3萬元或以下夾心階層,平均每年建5,000個單位,但因開拓土地需時,首批於2016年推出時,只提供約2,000伙。
土地開拓需時 最快2016年推
消息指,政府02/03年度停止住宅地的儲備,加上社會反對維港填海,又要求政府保持山脊綫,令可覓新地不多;現時拍板復建居屋,首2年推出居屋單位亦不多,不會多於3,000伙。
據港府消息透露,曾蔭權將承諾每年平均推出5千個居屋單位,但因土地供應未能配合,首兩年只推出2千伙,第3及第4年才有7千至8千個單位,料最快要待2014年接受申請,至2016年才落成。
新居屋售價會與受資助市民收入掛鈎,對象為入息不高於3萬元的家庭,重點傾向幫助白表申請者;但綠白表比例將交由房委會決定。
消息指,新居屋制度亦與傳統居屋不同,例如有5年禁售期,轉讓時補地價會以購入時地價折讓計算,若放售時樓價飈,業主毋須與政府分享,此舉旨在鼓勵居屋流轉性。
維持供應 研寬公屋地積比率
曾蔭權去年施政報告中,定下每年平均3.5萬個住宅單位目標(提供可建2萬私人單位土地,及建1.5萬個公屋單位);現結合5千伙居屋,2016年起市場合共有4萬個單位。
公屋方面,年初的財政預算案料未來兩個財政年度有1.12萬及1.67萬個公屋單位落成,但因公屋輪候冊累積申請增至15.5萬宗,為維持3年上樓承諾,當局會放寬公屋用地的地積比率以維持供應。
長遠來說,有充足土地儲備至為關鍵,故施政報告料提出,研究在維港外填海、將工業用地轉為住宅地的措施,及擬運用郊野公園邊緣地區,將綠化地帶轉為住宅地。
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時,結合財政預算案開支部分一併進行;據悉,曾蔭權今年亦罕有在施政報告中,一併公布一籃子的派糖措施,包括代繳公屋租金1個月、綜援和長者生果金「出雙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