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1-10-12 20: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評施政報告
曾特首宣讀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對於市民最留意的房屋措施,報告發表前消息早已洩露——每年提供2,500至6,500個新居屋單位,聽來反有新意欠奉的感覺。
平心而論,焦點所在的「新居屋」,在制度設計上甚為合理。過去居屋難以平抑樓價,原因之一是與私樓市值掛鈎,居屋售價緊隨私樓價步步高陞。現時的新居屋訂價與合資深人士負擔能力掛鈎,至少在制度上避免了「舊居屋」時代,出現白表合資格人士事實上負擔不起居屋按揭供款的尷尬情況。
另一個值得一讚的是新居屋有較明確的「退場機制」——當私人住宅市場價格下跌,至合資格人士可以負擔私樓價格時,居屋供應將減少。
質疑政策延續性
所謂有讚有彈,政府放風後,坊間對新居屋政策亦不乏批評:包括「遠水不能救近火」——最快可在2014至2015年供預售,2016至2017年落成。但基於覓地、建屋需時,筆者認為的時間表可以接受。
筆者認為新居屋政策的主要問題不在於落成需時,而在於時機不合、欠缺內在邏輯。
先說時機問題:放任房屋價格暴升,曾蔭權在任期最後一年(其實不足9個月),忽然來一個大有為房屋政策,政策可以有多大延續性?
政府將在明年換屆,現時推出任何中長綫房屋措施,都是多餘的。不管新一屆特首是誰,都沒有必要跟隨上一屆政府的房屋政策。香港特首是5年一任,而中央已承諾香港人可於2017年以普選選出特首。先不管2017年的特首選舉有沒有任何篩選,2012年上任的特首,如想於2017年連任,必須予一般港人一個「有為、革新」的形象。筆者估計現時的主要官員中,大部分將不會獲留用。現時由曾蔭權推出的措施,有很大機會被新一屆政府完全推翻(或改頭換面)。
真正對未來10年香港房屋土地政策有影響的,是幾位疑似特首候選人的政綱,而不是姍姍來遲了數年的曾蔭權房屋政策。曾蔭權在任內最後一年才推出重要房屋措施,除了下一屆不會照跟的問題外,也隱藏資助房屋架床疊屋的問題。由港英時代的居屋、夾屋算起,董建華年代有租置計劃,曾蔭權去年推出置安心,加上現時的「新居屋」,明年新特首上場可能又有新版本,令市場上的資助房屋類型太多,補價程序、甚麼買家合資格在二手市場購買等的規定各有不同。資助房屋的種類太多,最終會令市場割裂,影響轉售價格。
房策欠邏輯
第二個更大的問題是措施欠缺內在邏輯。合資格申請新居屋的家庭是月入3萬元以下家庭。乍聽起來十分合理:3萬元收入,現時的確難以負擔私樓樓價(二手樓在年內的平均成交價已逾400萬元)。問題是,3萬元的家庭收入,已超逾本地私宅住戶的入息中位數(28,000元)。 換言之,在新居屋的措施下,現時多於一半居於私人住宅物業的家庭(如果其居住單位不是自己購置的),理論上都合資格申請新居屋。或者說:政府變相承認,多於一半居於私人住宅的家庭,事實上難以在私人市場購置單位。
出現此情況,原因仍是政府欠缺長遠房屋政策目標。政府近年說出來的房屋目標都是「穩定樓價」,結果只有頭痛醫頭,推出的措施只為解決一時民意壓力,最終香港人的一般居住環境了無改善。
曾先生任期只餘9個月,事實上不必期望他現時推出有延續性的措施。與其寄望於曾蔭權,香港人不如加緊督促幾位疑似候選人,盡早交代政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