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8773|回復: 10

东方时事解读2009年11月27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2-1 00:0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方时事评论2009年11月27日《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中国公布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北京消息】据中国政府网报道:2009年11月26日20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情况,并答记者问。
[BBC记者]请问解主任,第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何时来到。第二,既然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现在也已经设立了二氧化碳排放减排的目标,请问中方对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
[解振华]你提出的关于二氧化碳峰值问题,实际上峰值和我们现在所谈的碳强度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植树造林的力度,强度下降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它的峰值会随之出现,根据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我们还是从眼前做起,加大我们节能、提高能效和增加森林碳汇的力度,大幅度的降低我们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会随之出现峰值,我们现在也在做进一步的论证,我们希望中国的峰值会早一点出现。
[解振华]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今天发布的国务院的决定,要想实现2005-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将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为确实有很多困难,在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当务之急是把降低碳强度这项工作做好。
[解振华]距离哥本哈根大会还有10天的时间,按照巴厘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公约、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他们应该公布自己的绝对减排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目标的这些国家,大体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6-23%,这个目标距离IPCC减排25-40%的建议还有比较大的距离。离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至少减排40%的要求还有更大的距离。所以我们希望发达国家应该在大幅度的率先减排方面采取更多积极的实质性的行动。
[法新社记者]刚才您谈到有关峰值的问题,我想请问,现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要在2020年之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排放还要增加到多少?
[解振华]中国现在确定的是2005-2020年的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我们会进一步研究,今后再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采取进一步措施,所以2020年之后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和论证。
[解振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方面的任务,还要面临着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增长速度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单位GDP的碳强度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减排的指标,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作出这样一个决定。
[解振华]也就意味着我们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可能还会相对增加,但是这种增加还是一种合理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还会有所增加。我们要在经济质量上下工夫,相对减排主要提高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也不愿意中国的发展重复发达国家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我们的措施是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既要保持我们的发展,保证有合理的增长和排放量,又要降低温室气体增长的速度,这是这个《决定》最本质的内容和要求。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在9月份胡主席在纽约参加联大会议的时候,解主任您曾经也召开一次记者会,在会议上介绍中国在1990-2005年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4%,现在这个新的《决定》里面提出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45%,为什么在新的十五年的阶段中国所提出的目标却比上一个十五年的计划要低呢?
[解振华]中国在1990-2005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7%,我们现在又决定在2005-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要降低40-45%,如果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应该会认识到提高能效、节能越往后越难,比如说为了实现目标,我们淘汰落后产能,最近三年关闭了很多钢、铁、焦炭、小火电、水泥等厂子。如果我们把容易减排的、容易提高能效的都减排了,以后如果再在提高能效上下工夫就越来越难,所以应该能够理解,越往后节能、提高能效的困难会越大,所以现在我们的目标比过去好像指标上降低了一些,但是困难的程度会更大,付出的成本会更高。
[德国电视台记者]您所提到的45%的数字是否具有国际约束力,中国政府是否准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这一数字,并且签署相关的文件,45%的数字是否具有国际的约束力?
[解振华]中国公布的目标是我们国内自愿、自主的行动。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达国家要大幅度的减排,而且这个行动是强制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各国的国情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措施。根据《公约》的要求和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中国的行动完全是自主的行动,在国内来说它是有约束力的,我们要通过统计、监测、考核、问责来实现这个目标。
[解振华]中国在过去采取的减缓行动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但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措施,这主要是根据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出的决定,而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们现在这个决定也没有得到发达国家资金跟技术的支持,但是我们本着对本国人民负责、对世界人民负责的态度,还是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这个行动是自主行动,是我们自己自愿采取的措施,这个措施在国内来说是有约束力的,但是在国际上还不能说是有约束力的,因为我们是自主行动。按照《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的要求,我们还是希望发达国家尽快在这方面采取行动。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达国家的减排、资金和技术的目标和行动是有约束力的,而且要接受国际的核查。你可能会问,没有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为什么要采取行动?这正表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利益,也表达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美联社记者]既然您说这是一个自主的行动,也是不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行动,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中国想停止采取这样的行动随时都可以停止?
[解振华]你这个问题就有点奇怪了。我刚才讲了,中国颁布的目标一是表明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内在的要求,二是表明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负责的态度,虽然是自主行动,但在我们国内是有约束力的。同时我们每年还要有统计、监测、考核、问责一系列制度,既然我们已经做了决定,中国说话是算数的,我们必须要实现。能不能实现呢?“十一五”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目标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虽然有困难,但是我们经过努力还是有望实现的。
[卫报记者]刚才您谈到现在设立的新目标事实上比过去的目标要略微低一些,也可以说比照常情景要略微低一些。您谈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想设立更高的目标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一点我特别想提醒您注意,日本可能说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他们今年刚刚提升了自己减排的目标,我的问题是是不是45%的目标就是极限了?中国是不是可以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就这一目标进行再谈判和再协商,正像您反复强调的,中国一直本着为全人类利益负责的态度来实现目标的,如果其它国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愿意为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中国是否有可能修改这一目标,把这一目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解振华]你的理解可能有问题,中国的目标不是更低了,是更高了。为什么呢?因为更难了,对我们的要求,要采取的措施、付出的代价、执行的难度更大了,所以这个目标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也就是刚才主持人告诉我的难度系数更大了,如果从这方面理解可能更容易理解中国的目标到底是低了还是高了。
[解振华]刚才你谈到如果中国得到了资金跟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目标是不是会调整?我想这个目标如果要实现很困难,现在是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想办法来实现,如果能够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这个目标实现的会更好、更快。为什么中国的目标有一个幅度呢?因为它有难度,我们靠自身努力来实现,如果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会做得更好一些,实现起来就更快一些。
[解振华]刚才提到有些发达国家过去公布的减排目标现在提高了。这点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有些国家确实目标提高了,但是过去那个目标可能是它国内净减排的量,现在增加的是到国外买指标的量,总体上来说,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减排量距离IPCC的建议和发展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在谈判中提出来,能不能规定发达国家在国内减排和国外购买减排量的比例。但现在发达国家还不愿意这样谈,所以现在笼统的减多少,实际上他们的目标当中既有国内减排的量,也有碳交易和碳汇的作用,中国的目标完全是靠我们降低能源消耗当中的碳排放来实现的,不包括碳交易,也不包括碳汇。
[何亚非]我补充一点,我认为我们不能够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相提并论,不能做比较。因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核心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什么有这样一条原则,就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历史责任也不一样,对发达国家有一个强制性的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是自主的减缓行动,如果把这两者混淆起来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

时事点评】首先,我们建议大家认真阅读全部文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体会到中国政府“提前”宣布这一“减排目标”的政治意图。
●中国何以突然提前宣布“减排计划”
    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原本计划在今天(周五上午)宣布“减排计划”的,之所以突然提前,如果仅从外部去找原因的话,那么主要就是一点:美国宣布了“美国减排计划”--“承诺”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并强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下个月将“亲自”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华盛顿的企图心
    非常清楚,一个“承诺”外加一个“亲自”,华盛顿是想借此占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道德制高点”,企图联手在减排问题上“别有用心”从而“极其高调”的欧洲,将矛头直指“代表自己、更代表第三世界国家根本利益说话”的中国。
●中国要用“更具诚意的数字”去“彻底打掉”极具表演能力的奥巴马之“别有用心”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似乎为了增强效果、吸引眼球,白宫还进一步表示:美国的减排目标还包括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2050年减排83%。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再去阅读中国“减排计划”的具体数字(实现2005-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阅读中国官员反驳外国记者诸多疑问的具体文字,特别是,理解中国将“宣布日期”从27日提前至26日,并强调中国总理温家宝将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也就不难明白,中国这是在针锋相对,就是要用“更具诚意的数字”去“彻底打掉”极具表演能力的奥巴马之“别有用心”。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国的减排计划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请大家注意,中国在1990-2005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7%,现在又决定在2005-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要降低40-45%;而美国的计划又是什么?它尽管也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但是,有必要指出两点:
    首先,美国的这个数字较联合国公约中使用的作为基准的1990年排放水平相比减少了约3%。
    其次,这个数字与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一致,但与迟迟没有在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气候法案中减排20%的目标相比有所降低;
●“中欧美”的“减排道德”高下立判!
    与此同时,极其高调的欧洲国家,其提出的减排计划也大体在“16-23%”之间,因此,美国的“17%”,不过是趴在“16%-23%”的下限区域。两下对比,谁的计划更显诚意?谁的计划“将更加努力地减排”?不论是欧盟、还是美国,你们还有资格拿这个话题去攻击中国吗?这个道理是一目了然,至于“中欧美”的“减排道德”,那更是高下立判!
●自然就会有这样一声音
    也许正是如此,自然就会有这样一声音。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美联社记者]既然您说这是一个自主的行动,也是不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行动,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中国想停止采取这样的行动随时都可以停止?
[解振华]你这个问题就有点奇怪了。我刚才讲了,中国颁布的目标一是表明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内在的要求,二是表明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负责的态度,虽然是自主行动,但在我们国内是有约束力的。同时我们每年还要有统计、监测、考核、问责一系列制度,既然我们已经做了决定,中国说话是算数的,我们必须要实现。能不能实现呢?“十一五”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目标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虽然有困难,但是我们经过努力还是有望实现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位被解振华形容为提出了一个“奇怪问题”的“美联社记者”,是否也知道,奥巴马准备拿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去吆喝的所谓“减排计划”,同今年6月份在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的目标基本一致,但该法案尚未获参议院通过。在限制减排和加入国际气候变化公约方面,美国国会迄今还没有通过任何法案。
    这些事实是否“更加有理由”解读为“即便美国的减排计划具有国际约束力,但一向视国内法高于国际法的美国,是否奥巴马政府想停止采取这样的行动就随时都可以停止?因为只要美国国会不通过就行”。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的事件
    我们知道,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的事件,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和2005《京都议定书》生效。
至于历届美国政府及美国国会对这份《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极不待见”,可谓是“地球人都知道!”。
●中国通过提前宣布“减排计划”,显然有着两层意图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指出,中国通过提前宣布“减排计划”,显然有着两层意图:
    第一层意图。就如上面所说,是“合理利用”《公约》的要求和巴厘路线图的授权,直接针对、并全面超越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的小动作,顺势抢占“减排问题的道德制高点”。
    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日前在接受《时代》专访时阐述的一个观点,他谈到了三个要点:
    首先,他表示“能否达成协议的主要责任在于发达国家”;
    其次,他表示“中国在气候问题上不会让步,因为发达国家对于从京都到巴厘岛的多个气候变化会议所确定的目标都没有作出坚定的承诺”;
    最后,他表示“发达国家的政府各领导人常常发表动听的声明和公开宣言,但如果你看看他们采取的行动,就会以现还差得很多。总的来说,我们希望看到的发达国家能做到言行一致。”
    非常讽刺的是,最新消息显示:就在中国“在自愿的基础上(这是公约与巴厘岛路线赋予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当然“这种赋予”原本就不是西方的善意、而是想将发展中国家拐带上“低碳经济”所精心策划的一个代价而已)”提出自己减排计划作为西方中的一员、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国会将“拒绝批准”澳大利亚政府准备带去哥本哈根的“减排计划”,也就是说,在环保问题上经常发表动听言论与公开声明的“澳大利亚民主”再次表现出其虚伪的一面。
    可以想像的是,在“待通过的”美国相关减排法案的问题上,美国参议院很可能“有样学样”!
●以“第一层意图”为基础,为中国与“欧日”之间搭建一个“如何合作的讨论平台”
    第二层意图。就是以“第一层意图”为基础,为中国与“三边经济(欧美日)”之“欧日”之间搭建一个“如何合作的讨论平台”。
    至于这个“讨论平台”的讨论内容,表面上是“如何在地球上更加有效的进行减排”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如何进行“欧亚经济整合(对中国与欧盟而言)”或者“东亚经济整合(对中国与日本而言)”的问题。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为了进行有效的讨论,自然就需要“准备”一个“紧扣主题的切入点”
    显然,为了进行有效的讨论,自然就需要“准备”一个“紧扣主题的切入点”。
    在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上,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解振华]刚才你谈到如果中国得到了资金跟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目标是不是会调整?我想这个目标如果要实现很困难,现在是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想办法来实现,如果能够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这个目标实现的会更好、更快。为什么中国的目标有一个幅度呢?因为它有难度,我们靠自身努力来实现,如果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会做得更好一些,实现起来就更快一些。
●中国不仅明确给出了“中欧经济战略合作”的方向,甚至明确给出了“南北经济”合作的方向
    通过解振华的上述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在“为什么中国的目标有一个幅度”的问题上,在中国公开承认“这个目标如果要实现很困难”的基础上,在中国强调“如果能够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这个目标实现的会更好、更快”的背后,是中国不仅明确给出了“中欧经济战略合作”的方向,甚至明确给出了“南北经济”合作的方向。
●小布什政府之所以誓死拒绝《京都议定书》,“最核心原因”在于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就有必要把握住两点:
    第一,小布什政府之所以誓死拒绝《京都议定书》,当然有许多原因,但“最核心原因”在于小布什时期的美国经济已经在“信息技术”上占据压倒优势地位,且“指望”继续通过这一优势,外带什么所谓的纳米、生物技术去引导世界经济运行方向,去维护美国金融霸权、去延续以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一切霸权。
    第二,自IT泡沫破灭,而所谓纳米、生物技术又被事实证明为“更多只是个炒作题材”之后,也就是说,早在小布什上台的时候,美国经济的实体部分就已经没有了后劲,而包括美国军事霸权在内的美国一切霸权只能更加依赖“华尔街金融永动机”的“造钱”功能。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国金融管理当局不得不“创造”出一系列经济、特别是金融政策,不为别的,为的是好让美国房地产业“暂时接替”泡沫已经破灭的IT业(知识经济)、及不堪大任的纳米、生物经济,继续维持美国经济,为美国最终完成“旨在全面控制全球能源水龙头、继而全面主宰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局面”的全球战略布局争取“急需的时间”。
    至于美国最后因伊拉克战争的“胜而不利”,不仅没能顺势解决伊朗问题、打通波斯湾至阿富汗、再到中亚五国的战略通道,更没能实现以中亚-中东-东欧为支点彻底割裂欧亚大陆、将西欧(欧盟)、俄罗斯、中国(东亚)完全封闭在“各自境内”的战略意图。
    事实上,从03年小布什的“单边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至今,在原有实力上受到极大消耗、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长期找寻未果”、从而不得不更加依赖房地产、更加依赖“华尔街金融永动机”的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暴发后终于发现,在“信息技术”上“技不如美”的欧洲经济,在经过长时间的环保技术准备之后,似乎已经累积起通过“低碳经济”来牵引欧盟实体经济、甚至想以此取代“IT经济”去主导世界经济运行方向、追逐欧元世界头号金融地位的“经济能力”与“切实计划”了。
●“新形势”下,对美国经济或者美元而言,欧盟经济或者欧元更具威胁、且更具紧迫性!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欧盟的政治整合还有许多路要走,但在《里斯本条约》已经通过,首位欧盟“总统”、欧盟“外长”已经出现,甚至欧盟“国防部长”也将呼之欲出(意大利政府已经公开呼吁建立统一的欧盟军队了)的“新形势”下,对美国经济或者美元而言,欧盟经济或者欧元的这份“经济能力”与“切实计划”也就更具威胁,且更具紧迫性!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只能够“帮助”欧盟实现上述梦想的、具备各方面要素的力量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南方经济体,且本身也是一个“即有提高环保技术的客观需要、也有大规模应用环保技术的潜力、还有巨大生产能力”的经济体,不论是站在欧盟的角度、还是站在美国的角色,甚至站在其它方面的角度去看问题,中国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只能够“帮助”欧盟实现上述梦想、对美国经济、美元主导角色取而代之的、具备各方面要素(政治、经济、军事)的力量。
●能否争取到“中国经济的倾向性”,对“欧美经济的未来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考虑到中国实际上是“南方经济”的代表,如果仅局限在“三边撕裂”的框架中考虑问题,那么,能否争取到“中国经济的倾向性”,也就相当程度地争取到了“南方经济的倾向性”,无疑对“欧美经济的未来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可否认、更不可低估“南北撕裂”的巨大反作用
    当然了,对中国经济、或者南方经济而言,在利用“三边撕裂”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更不可低估“南北撕裂”的巨大反作用。
    但对“欧美日”也一样,它们在遵循“南北撕裂”的原理、去寻找彼此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在协调“共同行动”时,其“共同利益”与“共同行动”却处处受到“三边撕裂”的掣肘。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这轮“气候问题较量”的问题之所在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再去理解“美国为何在减排计划上突然松口”,再去理解“中国为何提前公布自己的减排计划”,特别是再去理解中国所强调的、“如果能够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这个目标实现的会更好、更快”,那么,我们也就很容易看出这轮“气候问题较量”的问题之所在了---它包括这样几个要点:
    其一,美国之所以在减排计划上突然松口、且宣布奥巴马将亲自出席,意在“南北撕裂”的层面上对欧盟示好,并准备将“破坏”欧盟最为热心之“世界环保减排计划”的罪名安在中国、及南方国家的身上。
●西方提出“低碳经济”的核心企图
    其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西方(主要是欧美)在具体减排的问题上也有着根本矛盾,但在“南北撕裂”的层面上也是有着巨大共同利益的,这主要表现在它们所提出的“低碳经济”,本质上是意图利用“北方经济”在技术、资金、宣传上的即有优势,一心想主导低碳经济游戏规则(一如现行国际金融游戏规则),以“低碳经济”的名义、打着环保的“道德旗号”,继续盘剥、支配“南方经济”,继续维持西方在全球事务、特别是金融游戏规则上的决策权。
    在这个问题上,所谓“碳货币”、“碳交易”、“碳关税”等“经济新名词”,都不过是西方国家为实现这一意图所“专门设计的战略工具”而已!
●西方在争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问题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三,中国之所以提前宣布中国的减排指标,并在北京与印度、巴西、南非等南方经济积极“协调数据”,意图就是基于“其二”的认识,在“南北撕裂”的层面上去揭露“美国的其一”、抵制“西方的其二”,并准备在“三边撕裂”的层面上,去激化“欧美、甚至低碳技术也很好的日本”在争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问题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修改会计准则”而“技术性延后决算”的“欧美金融危机”注定“将进一步深化”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美国决策者(实际上是华尔街)拒绝改革美国金融体系、拒绝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制造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美国“华尔街金融永动机”,也就是铁了心要“穿旧鞋走老路”了,这样,因“修改会计准则”而“技术性延后决算”的“欧美金融危机”也就注定“将进一步深化”。
●对欧美而言,“....让市场看到、相信、并确认这一点”是如此地重要
    因此,对欧美而言,谁的手中能掐住“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并“让市场看到、相信、并确认”这一点,那么,也就等同于“谁就能让市场相信自己最终能在必将进一步深化的金融危机中率先上岸”。
值得强调的是,对欧美而言,上述“....让市场看到、相信、并确认这一点”是如此地重要,在“正常竞争(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的情况下,将它直接决定“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机会”在大西洋两岸的最终流向。
    大家不要忘记了,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以大量的篇幅讨论过“资本是没有祖国”的这个概念,并论述了“美国资本”在某种条件下,就可以迅速转化了欧洲资本、甚至“其它资本”的巨大可能性。另外,人才也好、技术也罢、它们都是“视资本最终流向”而决定流向何方的!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儿、将视野更加开阔一点儿,那么
    因此,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儿、将视野更加开阔一点儿,那么,在中国迫使“三边”中的一边(比如欧盟或者美国)、或者两边付出一定的代价,愿意、或者被迫向中国提供中国相对缺乏的低碳、新能源高新技术,以此作为中国经济“最终决定”率领东亚经济、更或者是整个南方经济在“三边撕裂”的层面、对“欧美日(主要是欧美)”表现出(或者不表现出)“特定倾向性”,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也将主动参与到这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人才、技术、机会”的再分配过程。
    显然,如果用中国-东亚经济一体化,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地中海联盟的“大名词”来替代单纯意义上的中国、美国、欧盟,用中国最具优势、急待升级的“各种实体经济生产能力”、以及正在扩张的人民币,美国最具优势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以及仍然把持世界本位货币地位的美元,欧盟最具优势的低碳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以及“已经坐二、正在望一”的欧元,来“简单替代”中国经济、美国经济、欧盟经济的未来,那么,我们是不难看出“中欧美”之间可能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利益排列组合”到底有哪几种了。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这些“利益排列组合”的核心条款
    事实上,中国经济需要一个“独立自主为主、引进消化外来技术为辅”的产业结构升级来对人民币的扩张提供最强有力的核心支撑;美国经济需要付出“战略代价”来换取人民币的“战略理解”、去维持美元本位制,而欧盟经济则需要付出“战略代价”来换取人民币的“战略支持”、去实现欧元“坐二望一”的梦想,就是这些“利益排列组合”的核心条款。
●“战略代价”与“战术代价”
    至于美国是愿意付出“全面对华解禁高科技输出”、接受“中国进入国际经济规则、特别是金融规则决策圈”的“战略代价”以“不再遏制”中国的“北上战略”、还是只愿意付出“相对欧盟、日本而言并没有那么具有吸引力”的“低碳技术、诸如新能源技术”之类的“战术代价”来虚以委蛇;或者欧盟经济是愿意付出“对华实质性输出中国所需、美国对中国禁止的高科技”、以及接受“中国进入国际经济规则、特别是金融规则决策圈”之“战略代价”以支持中国的“北上战略”、还是只愿意付出“暂时收起三独牌、暂时不跟随美国对华进行贸易战、甚至金融战”的“权宜之计”,这些都将是人民币决定定是否“强化”攻击美元本位制、或者“强化”帮助欧元实现其“坐二望一”梦想之举措的“最要紧因素”。
●迫使“欧美的对华政策”、欧美之间的关系始终“得”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两点:
    第一,所谓“美国、更别提欧盟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欧美”而言,不过是种“战术代价”而已,对中国而言,在打破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至今仍在实行、甚至准备强化扫行的遏制战略而言,再没有什么比“欧美对华高科技解禁、接受中国进入国际经济、特别是金融决策圈”更具标志性的突破了。甚至可以这样说,除此之外,欧美所愿意支付的一切都只是“战术层面”的东西,相对应,中国经济对“三边撕裂”之欧盟、或者美国提供的一切经济合作也都将只限于“战术层面”的。
    第二,如果“欧美”的对华政策能基于“南北撕裂”而保持大体平衡,并试图维持一种“只对中国支付战术代价、而集体拒绝支付战略代价”的“西方默契”的话,那么,“中国的对欧、对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就一定要保持“足够程度的失衡”、并“总体上倾向于欧盟一点儿”,以时刻保持“欧美经济”在“三边撕裂”层面上的“撕裂烈度”、并利用好日本在“三边框架”中的弱势地位与弱势心态,调整好中日关系、从各个层面施加外部压力,迫使“欧美的对华政策”、欧美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三边撕裂”的压力之中,始终“得”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如果中国这样做,其发出的信号是非常清楚的
    非常清楚,如果中国这样做,其发出的信号是非常清楚的,它应该有这样几层意思:
    首先,假如美国“能成功地说服(不论用什么方式)”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特别是经济、金融)与美国保持“战略默契”,那么,欧盟经济就一定能获得“中国经济某种程度的倾向性”,因为中国一定会主动去打破“美国所需要”的这种所谓“欧美平衡”。不论用什么方式,或妥协、或攻击!
    其次,基于“首先”,我们不难明白:在“正常情况(再次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下,针对中国的“欧美对华政策”、美国试图建立的任何一种“欧美平衡”,都将是一个结果,即:在美国不断地付出一定代价之后、它所能得到的始终是一个“不稳定”且“短命”的“欧美平衡”;始终是一个欧盟必将获益,且可能从中美双方都获益、导致欧元慢慢坐大的、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最后,基于“其次”,美国人应该不难看出,对美国而言,这将是个“无解的难题”。因为对中国而言,在战术上可能有代价,但在战略上却将有收益:一个欧元慢慢坐大但又未如美元那般强大、不足以取代美元的过程;一个美元慢慢势弱但又仍比欧元强大、却又不足以继续维系美元本位制的过程,将是一个欧美战略矛盾全面激化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中国经济(人民&#24065在“欧美关系始终‘得’处于动态调整”中而“趁机扩张”的过程。
●美国试图构建的、类似的、专门针对中国的、且中国认定有威胁的“欧美平衡”都将是“短命”的
    显然,在“中国经济”针对奥巴马提出“减排方案”的“对华企图(试图建立一种针对中国的欧美默契与平衡)”、于“自愿减排”的基础上,提出一份“受世界赞誉(实际上令欧盟经济受益)”的减排方案、从而开始摆出一副“对欧盟经济有一定倾向性”的姿态后,实际上也就等同于“立刻打破了”这个“美国付出一定代价、却并不稳定的平衡”。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一反常态,提前提出自己的“减排方案”,这说明美国试图构建的、类似的、专门针对中国的、且中国认定有威胁的“欧美平衡”都将是“短命”的。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先来阅读三则新闻。
巴基斯坦总理:美国增兵阿富汗,可能会导致巴基斯坦的不稳定
【伊斯兰堡消息】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周四在伊斯兰堡表示,美国增兵阿富汗,可能会迫使塔利班武装分子逃往巴国的西南边境地区,导致巴基斯坦的不稳定。
吉拉尼表示,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周三在回信给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美国在调整阿富汗政策时,应当也与巴国协商,照顾巴方的关注。吉拉尼说,阿富汗的稳定符合巴国利益,但与此同时,巴方也不希望由此造成自己国家的不稳定。他指出,一旦美军增兵阿富汗,矛头将直指阿南的赫尔曼德省,那时,武装分子就会蜂拥逃往邻国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造成当地的不稳定。
巴基斯坦眼下烽烟四起,2007年以来,西北部的武装暴力造成数千人死亡,今年十月对邻国阿富汗的南瓦济里斯坦展开扫荡,又引起武装分子的连串炸弹袭击报复。
朝韩下月将共同考察中国、越南的高新园区
【首尔消息】据韩联社报道,朝韩当局下月中旬将共同考察中国和越南的高新园区,一起摸索开城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韩国统一部的一位高官称:“若要发展开城工业园区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区,必须研究国际市场采用的市场程式和制度。”“朝韩当局计划在下月中旬共同考察海外园区,为开城工业园区取经,谋求新发展。就此与朝鲜方面达成了一致的见解。”
韩国政府在6月举行的第2次朝韩开城工业园区工作会谈上,建议共同考察,并获得了朝鲜方面的同意。
该高官还说:“考察地点暂定在中国和越南。如果这次考察取得成功,朝韩间三通(通行、通关、通信)、园区内朝鲜员工宿舍、上下班公路等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
考察团将由朝韩各10名人士组成,考察期暂定为10天,将于下月12日启程。韩方考察团将包括韩国统一部、知识经济部、韩国土地住宅公社、开城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
迪拜世界陷入债务危机数家银行牵连甚深
【综合消息】据两名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正在寻求债务延期的迪拜世界(DubaiWorld),可能欠下阿布扎比商业银行(AbuDhabixoxomercialBank)19亿美元,使得该行成为迪拜世界的最大债权人。由阿联酋酋长AhmedBinSaeedAl-Maktoum掌控的迪拜世界通过迪拜投资公司(IstithmarPJSC),向70多位债权人借款,用以购买从拉斯维加斯赌场经营商MGMMirage的股份到在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等各种资产。其延期偿付的申请包括地产子公司棕榈岛集团(NakheelPJSC)将于12月14日到期的35.2亿美元债券。负责为境况不佳的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的最高财政委员会(SupremeFiscalxoxomittee)主席SheikhAhmedBinSaeedAl-Maktoum表示,理解市场尤其是那些债权人的担忧。然而,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采取果断行动,以解决其当前的债务负担问题。这是迪拜政府自宣布债务延期后的首次表态。本周,穆迪(Moody)投资和标准普尔下调了对迪拜国有企业的评级。他们表示,他们可能把迪拜世界延期偿债的计划等同于信用违约。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最新数据指出,欧洲银行对阿联酋的未收回放款额总计达837亿美元。数据显示,英国的银行未收回放款额最高,高达495亿美元;而欧元区中法国和德国则位居榜首,未收回放款额分别为113亿和102亿美元;荷兰和瑞士的银行未收回放款额分别为47亿和43亿美元;另外,意大利和比利时的银行未收回放款额总计为32亿美元。瑞士信贷(CreditSuisse)分析师估计,迪拜世界的债务约达60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未收回放款额集中在欧元区和英国的银行。迪拜世界表示将寻求"暂缓还款协议"延迟偿还其590亿美元的债务后,欧洲股市周四创下七个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中欧洲银行,特别是英资银行大幅下挫。

时事点评】在具体点评这几则新闻之前,不妨对我们之前点评中的“相关观点”进行一番回顾:
    第一,我们认为:通过“中日”之间的互动、再加上日本首相有意访朝(最新消息说是日本政府否认了这一消息)、韩国总统有意去平壤“种树”的“真假花絮”,特别是,在法国代表团11月访问平壤之后,美国代表团也将12月份访朝等事实说明,在“全球层面”牵动“东亚、甚至南亚层面”已经基本实现的情况下,除了核冲击波之外,能够有效回应南亚问题的东亚方向、还有另外一种“破局方式”。
    第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奥巴马几乎一无所获地离开北京之后,美国代表团却仍得乖乖地“安排朝鲜之行”的情况来看,在东亚方向,尽管在日本军事基地问题上、在美日、美韩军事同盟问题上暂时没有大的变动,但华盛顿并不敢小看这种“非核冲击波式的破局方式”:毕竟在欧盟的政治统一进程进入了实质阶段后,欧美之间内嵌在欧元与美元上的战略矛盾,固化在科索沃、东欧问题上的不合,已经不可避免地激化了。换句话说,“三边撕裂”也就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尽管“欧美、甚至日本”有“将彼此间的矛盾掩没在针对中国的一波更加严厉的经济、甚至金融攻击之中”的企图心,但“三边”在利益上的分岐,也给了中国的对美政策、特别是对欧、对日、对印、对俄政策以更大的回旋空间。
    第三,我们想强调的是:
首先,美国一旦决定“实质性”启用俄罗斯通道,也就是盖茨所暗示的向阿富汗增兵计划最终落实,那么,它可能就意味着两点:
其一,国际石油价格“将启动越过80美元一桶、直奔1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的进程。
其二,“中国香港地区”的资本与货币市场有可能首先涌起一波巨浪,这是非常值得中国警惕的!

其次,美国一旦决定向中国借道,也就是盖茨所暗示的向阿富汗增兵计划最终可能不了了之,那么,它可能也意味着两点:
其一,国际石油价格将在目前价位上(70至80美元一桶)的价位上继续停留;
其二,科索沃和平有可能被打破,这是欧盟必须有所准备的。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质上都是“上述三个观点”的“逻辑发展”
    对比“上述三个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巴基斯坦总理:美国增兵阿富汗,可能会导致巴基斯坦的不稳定”,还是“朝韩下月将共同考察中国、越南的高新园区”,更或者是“迪拜世界陷入债务危机数家银行牵连甚深”、特别是“印度总理辛格迫于形势的压力,因害怕美国试图以暂时维持南亚的稳定而向中国示好,而不得不将‘大国的尊严’彻底掉在了华盛顿”,本质上都是“上述三个观点”的“逻辑发展”。
●印度的恐惧
    有必要指出的是,令辛格不顾大国总理的身份,站在第三国的地界上、公开指责中国过份自信、公开指责中国过分关注GDP,公开要求美国“管管巴基斯坦”、公开将美国总统的一顿再平常不过的国宴(当然,这是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而言的)提高到“是美国对印度民主的奖赏”的,是一种巨大的恐惧,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种恐惧大体包括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恐惧一旦“美国试图以暂时维持南亚的稳定而向中国示好”,那么,之前印度那种倚仗其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缘价值,从而可以“两边叫牌、通吃中美”的好事就再也没有了。
    第二个层面,也是最令印度恐惧的,是恐惧中美一旦如“中美联合声明”中所说的那样“共同关注南亚局势”、并形成被印度解读的那种“中美共管南亚”的局面,那么,也就意味着一旦“中美”没有异见、或者“中欧俄美”中的“大多数”认为可以,或者认为“世界形势、特别是经济形势有必要”的话,“印度经济”是可以拿来交换的。
    在这个问题上,克什米尔问题就很可能是一根引爆“印度国内诸多致命问题”的导火索。
●在温家宝总理当着奥巴马的面再次将“G2”扔进垃圾堆的“宣示”下,又何必有此恐惧?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印度政府自己能够“端正态度”,正确评估自己的综合实力,与中国一道搞好南南合作,那么,在温家宝总理当着奥巴马的面再次将“G2”扔进垃圾堆的“宣示”下,又何必有此恐惧?
●辛格访美的主题词是害怕、并防止“美国的南亚政策”暂时性地向中国妥协
    因此,在印度“莫名恐惧”、美印关系充满变数的情况下,即便奥巴马已“正式宣布”称“将在下月初、选择西点军校这个地点,宣布大规模增兵阿富汗”,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直到目前为止,这也只属于“放风性质”。
    因为通过印度的“莫名恐惧”,通过辛格访美“赚的是面子、丢的是里子、拿到手的是条空袋子”,我们看到了美国在对华、对欧、对俄战略上仍处于“左右为难、无法兼顾”的状态之中;而这种“左右为难、无法兼顾”又表现在“美国是否大规模增兵阿富汗问题上仍在举棋不定”的言行举止之上;而这种“举棋不定”又集中表现在印度总理在“中美联合声明波及南亚稳定问题”的撞击之下飞到华盛顿、又将“大国的尊严”掉在了华盛顿、且最终并未能拿到一项“具实质性战略意义的访问结果”之中。
    总而言之,就如我们在之前点评中所说的那样:辛格访美的主题词是害怕、并防止“美国的南亚政策”暂时性地向中国妥协。
●美国在警告欧盟:不排除“美国南亚政策”暂时向北京妥协的可能性
    然而,假如“美国南亚政策”最终决定暂时性向中国妥协,那么,在印度害怕、并防止“美国的南亚政策”暂时性地向中国妥协的同时;在中国国防部长率领三大军区高级军官(涵盖陆海空军种)访问朝鲜、强调“中朝友谊牢不可破”之后,“韩朝西海军事冲突”后就愿意“去平壤种树”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又进一步放软身段,并放风“愿意与金正日在任何地方举行峰会”、并“拉着朝鲜的手”去“共同考察中国和越南的高新园区,一起摸索开城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从而最大限度保留“韩国东亚、中亚政策”灵活性的同时;在中国国防部长访问日本、日本也明确表示“暂不考虑向第三国提供反导系统(美国要求日本向印度出口反导系统)”,从而也最大限度保留“日本东亚、中亚政策”灵活性的同时,也就是说,在美国所谓的盟友都对美国不放心,担心被“美国对华政策”所出卖,从而与美国刻意保持一定距离的背景下,另一个有所担心的应该就是试图在“中美两边获利”、且继续拒绝向美国提供“实质性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的欧盟了。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去观察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在台湾强调“对台军售F16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但只涉及新疆与西藏,并不包括台湾”,也就不难明白,华盛顿的这些个小动作,除了有着奥巴马访华一无所获而进行报复、并警告北京“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仍然不过是“美国人一句话”的意图之外,也有借此警告“目前只打新疆、西藏牌”之欧盟、印度的意图,其意思就是:不排除“美国南亚政策”暂时向北京妥协的可能性。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24: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两个“两回事”
    至于“美国南亚政策”暂时向北京妥协的可能性问题,在“借道”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详细讨论过,在此不再重复。
    显然,一旦“美国南亚政策”决定“暂时向北京妥协”,那么,也就意味着美国增兵阿富汗的计划很可能将“不了了之”,尽管奥巴马已经宣布将在西点军校做出决定。
    只是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
    第一,“决定增兵”与“决定大规模增兵”是两回事;“决定大规模增兵”与“最终大规模增兵”也是两回事!
    第二,由于美国“最终大规模增兵”将直接对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局势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如果美国决心“最终大规模增兵”的话,那么,它必然要“实质性启用”俄罗斯通道。
●三者之间明显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奥巴马“放风”准备宣布“大规模增兵阿富汗”,与印度惧怕“美国南亚政策暂时性向中国妥协”,以及美国“最终大规模增兵”它必然要“实质性启用”俄罗斯通道,这三者之间明显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奥巴马“放风”准备宣布“大规模增兵阿富汗”,不过是一种试探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现在就断定奥巴马决心“最终大规模增兵阿富汗”还为时尚早,奥巴马“放风”准备宣布“大规模增兵阿富汗”,不过是一种试探,至于它想试探谁?想试探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感恩节”那天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了。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本周,穆迪(Moody)投资和标准普尔下调了对迪拜国有企业的评级。他们表示,他们可能把迪拜世界延期偿债的计划等同于信用违约。
    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最新数据指出,欧洲银行对阿联酋的未收回放款额总计达837亿美元。
    瑞士信贷(CreditSuisse)分析师估计,迪拜世界的债务约达60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未收回放款额集中在欧元区和英国的银行。
    迪拜世界表示将寻求"暂缓还款协议"延迟偿还其590亿美元的债务后,欧洲股市周四创下七个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中欧洲银行,特别是英资银行大幅下挫。
●在“迪拜世界”的问题上,我们认为有四个可能性需要警惕
    非常清楚,美国想试探的对象就是欧盟,它想试探的内容就是“欧盟金融体系”对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迪拜世界”的问题上,我们认为有四个可能性需要警惕:
    第一,由于“迪拜世界”倒债风波波及的主要是欧洲银行,因此,它极可能担负有将“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欧美金融危机”的类似角色。我们知道,雷曼兄弟就因为主要是由‘非美投资者’投资、从而“注定要破产”的。雷曼兄弟破产的结果就是直接引爆了“欧洲金融危机”
    第二,短期内,阿联酋的金融体系不会有任何问题,但长期看,会对即将启动的“海元”形成一种警告
    因为已经放风要将F22派驻该国、威慑伊朗、从而公开为以色列军事打击伊朗核心设施提供“安全背书”的美国,会为阿联酋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合作的报酬”。显然,在美国的“安全背书”下,以色列军事打击伊朗、或者叙利亚、黎巴嫩的“造势言行”,都不过是“紧张中东局势”的手段之一。
●在特定条件下,俄罗斯通道的稳定程度与石油价格是有可能直接挂钩的
    第三,如果欧盟不配合美国经济、甚至金融攻击中国的话,那么,可能“迪拜世界”债务问题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并“慢慢展现”该事件对欧盟金融体系、对海湾国家组织的冲击力。
    同时,作为“迪拜世界”倒债事件的“后续发展”的可能性之一,以色列威胁军事打击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等“造势动作”,将导致中东局势的遽然紧张,这又可直接配合“石油美元”推高石油价格,从而启动“越过80美元一桶、直奔1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的进程”,并“以此”来向“一条足够稳定的俄罗斯通道”支付“足够高昂的租金”。
    显然,在特定条件下,俄罗斯通道的稳定程度与石油价格是有可能直接挂钩的。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 00:26:31 | 顯示全部樓層
●对中国而言,这种情况绝不充许出现,一旦有这个苗头,中国必将断然反击
    第四,如果欧盟配合美国经济、甚至金融攻击中国(首个目标可能是中国香港资本与货币市场)的话,再加上高油价的冲击,一旦这些攻击取得效果,并迫使中国全面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且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美国就可能下决心“最终向阿富汗大规模增兵”。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极可能依靠这条“通过高企的油价租借来的稳定之俄罗斯通道”,依托其阿富汗存在,一方面在俄罗斯的“默认”下、一定程度下挤掉中国在中亚五国的能源布局,再从能源供给、及三独问题上着手,直到迫使中国从中亚、中东战略收缩;另一方面则是在印度的策应下,挤掉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迫使中国从南亚方向战略收缩。
    但对中国而言,这种情况绝不充许出现,一旦有这个苗头,中国必将断然反击,针对驻阿美军,不论是抗美援朝模式、还是抗美援越模式、更或者是“苏式的阿富汗战争”都可以考虑,只要能为“俄罗斯通道”从稳定“突然转化”为不稳定;为欧盟配合美国对中国展开的经济、甚至金融攻击,“突然转化”为配合中国对美国展开经济、甚至金融攻击创造条件就行。
●在这种关健性问题上,谁都害怕自己落入“一招走老、无法回头”的“战略绝境”!
    事实上,中国这种“断然反击的可能性”,以及在俄罗斯国家核心利益面前(只要有机会就要恢复前苏联的版图与影响),这条“用金钱租借”的俄罗斯通道,即便再稳定也只能是保持“相对稳定”,所有这些,都是美国迟迟不敢“实质性启用”俄罗斯通道,全面落实“向阿富汗大规模增兵”的主要原因。
    而美国迟迟不敢“实质性启用”俄罗斯通道,迟迟不敢落实向阿富汗大规模增兵,又是欧盟不肯向美国提供其所需配合,从而令“中欧关系”较“中美关系”之前就“全面对立”的重要考虑。
    显然,在这种关健性问题上,谁都害怕自己落入“一招走老、无法回头”的“战略绝境”!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中国而言,那种情况下“断然反击”要想取得最好效果,都需要中国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不难看出,不论是对美国、还是对欧盟、甚至中国而言,在最近的这场以经济、金融角力为主的角力中,关键在于自己的经济、特别是金融的能否保持基本稳定。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明白,“迪拜世界”倒债事件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经济、金融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其“后续发展”值得高度警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欧盟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战略沟通,最大限度地消除战略误判。
    值得一提的是,自法国代表团历史性地访问朝鲜之后,中国商务采购团也已经携带数十亿商务合同飞赴法国了,显然,从这些战略互动来看,不论是中国还是欧盟,对美国的战略企图、以及美国的“举棋不定”还是非常清楚的:只要你美国不敢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将棋一步走“实”、在阿富汗问题上将棋一步走“死”,那么,起码在经济层面上,“中欧双方”按着各自的棋理,以所谓“低碳经济”为支点,发挥各自优势、扯动双方的战略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迫使美国不得不与自己进行合作,从而“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5-1-7 09:12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