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839|回復: 0

CPI升˙加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2-9 17: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昨宣布由今天起加息0.25厘。很多人都會說,人行是因通脹升而加息。是否真的如此,通脹升一定要加息嗎?請看《中國證券報》以下的評論:
推動當前物價(CPI)上漲的主要是如下三大因素:第一是糧食、食品價格上漲。這是個短期、周期性現象,不是持續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農產品價格上漲具有合理性,但漲價的好處應該落在生產環節,要讓農民得到實惠,而不能讓中間流通環節吃掉漲價的好處。
第二是輸入因素。能源、大宗商品與世界經濟復甦緊密聯繫,對此,我們只能適應和管理,不可能也不應該試圖用一國自身的貨幣政策改變這種狀況。由於產能過剩,價格上漲的壓力更多被製造業自己消化和承擔,而不會很快並完全地傳遞到最終產品價格上。企業會更困難,但壟斷行業除外。
第三個因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對物價上漲的影響是全面的、長期的和趨勢性的,但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企業產品市場的約束,這種影響的幅度不應被誇大。勞動力價格上漲對於社會和消費都是好事,應當更多地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待和處理其推動物價上漲的效應。
CPI可能誤導經濟政策
中國現在物價上漲更多的是成本推動,不是需求過旺、供給不足造成的。因此治理對策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而不是增加企業負擔。
CPI是被用來近似衡量通脹的指標,但CPI本身不能完全代表通脹。由於技術性的原因,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用現行的CPI衡量通脹會導致對經濟形勢的誤判,進而對政策制定的誤導。
與全世界通行的做法類似,我國的CPI中不考慮房價和新產品價格。這是問題的關鍵。國際的做法有國際的理由,如果這些理由在中國不成立,我們就不應該照搬國際的做法。
關於新產品,特別是新推出的家電產品,其價格上漲是該類產品主要的價格上漲因素。但是,由於新產品不存在與上一年的可比性而被排除在CPI的統計之外。我們都知道,如果按照上一年已經存在的家電價格計算物價,那麼很多老產品的價格是下降的。因此,不考慮新產品漲價,只考慮老產品價格下降的CPI不可避免地低估了該類產品的價格水平。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很快,老百姓生活中使用的家電更新也很快,新家電產品的價格被排除在CPI統計之外,必然導致對於物價水平的低估。與此同時,那些沒有新產品的大類產品(如農產品、食品、紡織品等)的價格變動對CPI中的影響就相應地被人為誇大。在農產品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時候,這樣統計出來的CPI會在低估物價水平的同時誇大通脹率;在農產品食品價格大幅下跌的時候,這樣統計出來的CPI會在低估物價水平的同時也低估了通脹率。考慮到農產品食品價格波動的短期特點,可能會導致通脹率的大起大落,以及經濟政策的快速多變。
關於房地產,中國的特點是: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房地產的價格對老百姓貨幣財富的消耗程度,老百姓在購房上的支出對其購買力和消費影響之大等等都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國房地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新房比重很高,二手房比重很低。新房房價中超過一半的錢要離開老百姓,而二手房的房價基本上是在老百姓之間流動。因此,房價的快速上漲就意味着老百姓手中的大量貨幣會被吸走,極大地影響老百姓持幣所代表的真實財富以及購買力。因此,如果通脹中不包括房價,就無法真實地反映老百姓所持貨幣的購買力的損失,也無法真實地衡量老百姓承受的通脹水平。
有人為房價不應包括在CPI中找到很多的理由:第一種理由,房產是投資品而不是消費品,所以不應該包括在消費價格指數CPI中,殊不知,絕大多數的中國老百姓至少把第一套房作為必需的消費品,並且,老百姓關注的是他們持幣的購買力(當然包括對於房產的購買力)而不是被有些專家們設定的對於(專家們認為的)消費品的購買力;第二種理由,房產是一次性購買,長久使用的物品,不同於通常的消費品,殊不知,很多包括在CPI統計中的消費品(大多數的家電)都是一次性購買,長久使用的;第三種理由,房價金額很大,波動也可能很大,統計在CPI中會扭曲CPI資料,殊不知,房價是可用一些方式分攤在使用年限中的,並不一定在購買當年一次性計入價格指數;第四種理由,CPI不包括房價是世界各國的通常做法,是統計實踐中的常識,老百姓對物價的感覺是錯誤的,殊不知統計是為經濟現實服務的,而不能本末倒置地要求中國的現實和老百姓的感受去順應數位。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農產品急升誇大通脹率
綜上所述,以CPI衡量的物價上漲不是理論意義上的通脹,在(農產品)食品價格大漲或者大跌的時候,用現行的CPI衡量通脹將導致對經濟形勢的誤判和對經濟政策的誤導。
在農產品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時候,以現行的CPI來衡量通脹率,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於通脹問題的誇大,並很有可能導致過於嚴厲的緊縮政策。
既然物價上漲主要是成本推動的,那麼,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減稅,降低其社會負擔以及節能減排環保負擔等是有利於緩解物價上漲壓力的。社會負擔,主要應該由財政來解決,而不能交給企業;環保問題既是我們國家自己相關的問題,更是發達國家給全世界提的要求,是他們給發展中國家追趕超越自己而設置的障礙之一。如果我們不顧實際地拉閘限電,很可能因此而失去發展機遇。「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任何通脹都是相對過剩的貨幣引起的,普遍的、持續的物價上漲的背後一定是過多的流動性。從中國經濟目前的情況來看,非常充裕,甚至過度的流動性很可能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因此,通過調控流動性應對目前的通脹(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通脹)成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
但是,流動性過剩並不是經濟中的普遍現象,與財務性(投機性和投資性)的流動性過剩並存的是實體經濟中工商企業的流動性短缺。緊縮的流動性管理的主要物件應當是財務性的流動性而不是工商企業的流動性。對於財務性的流動性採取嚴厲的緊縮政策是應對流動性過剩的關鍵。
如果不加區分地採取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工商企業的流動性將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將進一步惡化。降低企業成本還可以從資金成本和資金的可獲得性兩方面入手,加重企業的資金負擔,降低企業的資金獲得性的政策很可能並不利於控制物價。
對於歸還貸款的老百姓而言,更高的利率意味着更多的還款,與更高的購買價格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愈是緊縮的貨幣政策,對熱錢愈有利,熱錢就會來得愈多,使得財務性流動性過剩狀況進一步惡化,也不利於緩解物價上漲壓力。
比較而言,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對資金的可獲得性更緊迫,對利息增加的適應性更強,反之,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對加息更敏感,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緊縮政策,國有企業更有可能擠佔民營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空間。緊縮政策的結構性設計非常重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5-4-22 03:2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