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08年時以量化寬鬆政策挽救奄奄一息的國內經濟,導致資金於新興市場流竄,不過,是否所有湧港均屬炒賣的熱錢?市場有不同解讀。 百分百存保 吸資避難 有分析指出,當時部分資金是港企的海外資產,因外圍動盪而「班資回朝」;亦有部分是百分百存款保險實施後吸引的資金;由於百分百存保已經結束,美國經濟亦已漸見復甦勢頭,相關資金流向亦有機會隨之逆轉。 根據金管局數字,本港銀行體系結餘自08年10月金融海嘯爆發後拾級而上,至2009年11月下旬達到3,200億元的歷史新高,遠多於金融海嘯前的僅不足50億元水平,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便曾形容當時資金氾濫情況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港滙亦多次貼近強方兌換保證,即1美元兌7.75港元水平。在金管局大量發行外滙票據吸收游資後,銀行體系結餘亦已有所回落,由去年中起徘徊於1,500億元水平。分析相信原本在港「避難」的資金將逐步撤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