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小道消息

Y世代怕競爭 欠「上流」機會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6:44: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40# 小道消失


    美國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後,一晃眼就過了3年半,如今35歲以下的Y世代與父母及祖父母的薪酬和職業差距愈來愈大,導致「孩子永遠比父母強」的美國夢岌岌可危。

要踏進職場的Y世代專業人士發現,職場這條路原是通往高薪和更高社經地位的康莊大道,如今他們得繞道而行,甚至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從2007年12月經濟開始變差以來,25歲到34歲的這一代人平均收入減少8%,縮幅是成年人整體收入的兩倍,他們的失業率也比全國失業率高出0.5到1個百分點。

羅格斯大學(Rutgers)教授祖金表示:「這一代人的收入將永遠受壓抑,而且有可能終其一生(至少未來10年)都處於較低水準。」他還說,專業人士初入職場,如果不是擔任他們首選的工作,很可能未來都會留在這個退而求其次的領域,不但薪酬會相形見絀,未來也很難在較偏愛的領域重起爐灶。

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葛林史東(Michael Greenstone)表示,一代不如一代的態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孩子賺的錢不如父母,而且我認為,我們正在播種,讓這股趨勢延續到未來。」

羅格斯大學今年稍早的調查發現,2006年以來的大學畢業生中,僅五分之一預期自己會比父母更成功。他們當中擁有全職工作的人數只略微超過半數;僅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工作有升遷發展的機會。

高中畢業生或大學輟學生的處境就更不用說。喬治城大學的教育及勞動力中心指出,這場經濟衰退奪走的工作機會中,每5個就有4個原本是高中或以下學歷的勞工所擔任。

許多本來由年輕專業人士所擔任的中等收入工作,都在逐漸消失。美國聯邦勞工統計局指出,自2007年以來,25歲到34歲財務顧問及放款專員的人數減少40%,而這個行業的整體工作機會只減少3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2: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年父母其中一個危機是面對「空巢期」,意思是子女長大離巢,父母要重新適應生活。但在這個年代,父母可能再沒有空巢期,代之而起是「啃老族」的出現。

  啃老族是指年輕人完成學業後,不願工作,繼續依靠父母供養和照顧。父母到了日暮之年,雖有兒女同住,仍要為他們幹活,可喜亦可悲。

  據統計處的數字分析,「啃老族」開始在香港出現。直至二○一二年,接近四成年輕人有大專學歷,比率在十年間上升一倍,但月入中位數仍然維持在八千元水平。此外,青年已婚比率只有2%,比十年前的3.6%再下降1.6%,創十年新低,但他們與父母同住的比率則不斷上升。樓價租金飆升,年輕人置業無望,又不想住劏房,唯有繼續跟父母同住。

  內地老養少日漸普及

  與父母同住,一來可盡孝道照顧父母,二來可乘機儲蓄待將來置業,本來並非壞事。問題是愈來愈多年輕人嫌辛苦嫌錢少,連工也懶得做,反正覺得父母養得起自己。這現象在內地日漸普及,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現時30%的年輕人基本上靠父母供養。在一孩政策下,就算子女不願工作,父母也甘願照顧,背後的想法是反正他朝百年歸老,所有財產都是歸於這個孩子,只差遲或早而已。有些父母認為自己以前捱過苦,若有餘力也不忍見到孩子受苦,讓他們現在享受一下又何妨。

  香港會否步內地後麈,出現老養少的文化?這不單是個別家庭的選擇,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年輕人是社會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若他們不投入工作,社會的經濟發展便要依賴其他年齡層來推動。上一代要交棒,下一代卻不願接棒,最後便會出現經濟斷層危機,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美好日子將難以維持。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7:33:48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健康組織Sleep In America訪問逾1,500名介乎13至64歲的人士,分4個組別:Z世代(13至18歲)、Y世代(19至29歲)、X世代(30至45歲)及嬰兒潮(46至64歲),調查他們的睡前習慣。

結果發現,Y世代及Z世代的「機不離手」情況最為嚴重,近半人睡覺前1小時必定講電話或發請說,另有部分X世代及嬰兒潮人士會在睡前打機。
發表於 2013-1-29 17:21:15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2-1 17:29:01 | 顯示全部樓層
2012年九月,美國德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Paula Poindexter出了一本書,探討三十歲以下的Y世代對新聞冷淡的原因,經全國性的調查,發現了Y世代對新聞的心態。

.Y 世代認為新聞媒體報導他們這一世代的時候,報導內容全不及格
.Y 世代形容新聞為垃圾、謊言、偏頗、宣傳、重複、乏味
.Y 世代吸取新聞以手機、APP、社群網路為主,不同於他們父執輩以讀報為主
.Y 世代不依賴新聞幫助生活起居
.Y 世代不認為「被告知」是重要的事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8:5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說超時工作沒有任何形式補償,更有僱主認為超時工作是應份。
該組織去年訪問了850名白領,獲加薪的受訪者中,有三成人是加薪1-3%。總會表示,加薪幅度追不上3.76%的通脹,扣除通脹,他們變相減薪,建議今年僱員平均加薪7%。
另外,一成人表示去年遭到減薪,當中三成人減薪超過一成。
另外,調查中約七成受訪者表示,超時工作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補償,當中有26%受訪者,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
總會認為,反映工作時間長的情況十分普遍,更有僱主認為超時工作是應份,建議政府盡快制訂標準工時的立法時間表,將每周工作時數訂為40小時。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報訊】書中再沒黃金屋。統計處昨發表最新的青年人口結構數據,本港近四成15至24歲年輕人擁有大專教育程度,比率在過去十年間上升一倍,但月入中位數毫無寸進,仍維持在8000元水平,嚴重跑輸通脹。專上教育濫竽充數,學者直指是董建華當年草率推出副學士的惡果,更憂慮會出現「下流一代」,要不封閉自己,就是激進反抗。
記者:王家文 白琳 林偉聰 彭美芳

統計處的《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青年》指,本港15歲至24歲的青年人口有86萬,較2001年減少逾2.7萬,減幅逾3%。該年齡組別的勞動人口則由41.1萬下降至34.7萬,減幅達15.5%。然而,具專上教育程度的青年比率卻在10年間翻倍,由19.5%上升至39.3%,當中擁有文憑/證書或副學位人數由4.4萬增至16.1萬,急增3倍。
專上教育普及,卻未能為年輕人帶來較佳工作待遇,過去10年薪酬停滯不前,更追不上累積通脹。統計處數據顯示,港青有逾六成從事文職、服務或銷售工作,2011年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跟2001年一樣,停留在8,000元水平,但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累積升幅已達12%。逾四成港青每月收入少於8,000元,當中逾萬人月入更低於2,000元。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7: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47# 小道消息


    年青人好苦啊!
 樓主| 發表於 2013-2-22 17: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濟日報專訊】本港青年失業率不高,卻陷於職位薪金難上流困局。據悉,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派糖扶貧之外,亦有助年輕人就業及培訓的措施。年輕人苦無出頭天成為全球議題,他們需要的,又豈止於一份工?
據悉,下周三的預算案中,將會提到協助青年就業。事實上,對比外國,本港青少年失業率未算高,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本港青年陷入「下流」困境,除了薪金向下流,更有職位向下流,例如大學生不滿從事較低學歷的工作,認為學歷貶值。
做文員當司機 感高材低就
大學生找到心儀工作屬好事,可是現實難盡如人意。本港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者愈來愈多,2010年全日制專上教育學額達5.5萬個,比起10年前倍增。但另一方面,經濟步伐放慢,高薪職位數目難升,結果便是部分大學生要流向較低學歷或較低薪的工作。
中大副校長侯傑泰指出,若社會全部人也是大學生,他們揸的士、掃街也正常不過,以本港逾60%的大專入學率,出現「高材低就」情況,不足為怪。現今一紙文憑,早已不是找到好工可向上流的保證。
這種學歷膨脹引伸的社會現象,不少發展國家也面對。上月英國一份報告指,去年畢業的英國大學生,有60%沒有從事要求大學學歷的工作,38%從事低技術;美國有調查亦指,37%具大學資歷者,任職只要求高中學歷的工作,包括銷售文員、電話市場推廣員等,甚至有大學生做的士司機。
青年不滿薪金、職位皆向下流,青少年渴望有出路,甚至選擇「出走」。例如台灣年輕人成為低薪的22K世代(月薪約5,746港元),赴外國打工人數近年大增,前往澳洲打工度假,從05/06年度的739人飈升至10/11年度的1.3萬人,不少人更冀打工期間可申請當地居留。
韓國鼓勵年輕人 「出走」海外
年輕人就業問題嚴重的南韓,名正言順鼓勵「出走」。候任總統朴槿惠未正式就任,已在1月宣布新政府將與公私營企業聯手設「K-Move」計劃,主動協助年輕人到海外就業,朴槿惠明言年輕人要把眼光放海外,政府要協助他們在全球各專業領域闖出一片天。
趁年輕出外闖闖,聽來不錯,但年輕人紛紛離開,對社會後遺症可能更多,例如年輕人出走成風的西班牙,當地便擔心國家經濟破產,連人才庫也破產,「雙重破產」下經濟更難復甦。
在本港,現實問題是全球也有學歷膨脹的情況出現,高薪職位不足,即使到外地,也未必更易闖出一片天,本港青年又可如何走出難上流困境?
要解決上流難問題,政府應加強開創新產業力度,開創職位讓年輕人發揮;另一方面,也要調整培訓人才的政策,例如現今大專每年培訓出來的人才,其專業是否符合本港經濟架構需要?若然調整得當,便可減少學歷錯配的情況。
侯傑泰指出,在德國有兩種大學,一種是學術型大學,另一種是職業、技工型大學,政府不妨考慮設置職業型大學,既可減低錯配,又可切合本港的產業發展需要。
政府要做事,不過青年心態也需要改變,本港上月有報道指,有大學生指自己「賣知識而非賣身」,不願加入無助提升自己或沒前景的工作,可是另一邊廂,本港的低技術行業如飲食業等,卻又出現有工無人做情況。
大學生能夠投身心儀行業自然好,可是現實中若不許可,出現學歷錯配,自怨自艾也不是辦法。
《紐約時報》上月報道,中國大學生供過於求,不少學生堅信自己理應得到報酬不錯的辦公室工作,認為藍領工作低級不願做,寧可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這又豈是社會樂見?
「高材低就」或令人有屈就感覺,可是轉念一想,有「沙紙」又如何?
港大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上月曾撰文指,曾有大學畢業生到酒樓做部長,被視作「奇聞」,可是放眼看,飲食業愈來愈多大學生做部長,也可慶幸飲食業會因此而更上一層樓。這年頭,年輕人不容易有出頭,政府及年輕人也要把目光放得更遠些。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1:50:50 | 顯示全部樓層
人望高處,但有調查顯示,逾6成受訪者認為本港社會向上流動機會,較10年前差。事實上,社會經濟增長不及往昔,新世代薪金或職位爬升速度,或許難及父母輩,惟彼此是在上流階梯不同位置起步,在不同年代需要不同機遇。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訪問707名18歲或以上市民,結果發現,61.1%受訪者認為,現時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與10年前相比較差,認為較好只有14.6%;54.6%受訪者認為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當中尤以擁有大專學歷、來自基層的年輕男性為甚。

經濟增長放緩 薪金縮水

社會流動向來是港人關心議題,若沒有詳細及長時間在薪酬、職位或社會經濟地位變化的追蹤調查,難以有全面數據客觀分析。現時不少年輕一代認為自己在社會上流愈來愈難,很大程度是依據自己與周遭同儕間的經驗,從收入、地位及際遇等方面,與上一代比較而得來的主觀感受,但這感受全然正確嗎?

收入可說是判斷社會上流的重要指標,若然收入年年上升,即使沒有升職,自我感覺仍是向上流。可是近年經濟步伐放慢,社會上流速度亦起了變化。

從1982年至1997年的16年間,本港人均GDP上升468.3%,經濟增長快,帶動各階層薪金提升,向上感覺自然強烈,可是自97年金融風暴後,「經濟大餅」增長大不如前,由1997年至2012年,人均GDP增長只得34.8%,薪金增長小,01年個人月入中位數是1.1萬元,至2011年是1.2萬元,扣除通脹後,實際倒退2.6%,月薪反向縮水了,如何還可令人有上流感覺?

另一個量度指標,則是社會地位有否提升。70、80年代的年輕人,其實不少從低做起,例如在工廠打藍領工,隨着經濟增長而往上爬,躍升較快,但隨着大專學位增加,80後、90後已多是大專畢業,甫踏出社會已瞄着白領或行政管理工作,要再職位再爬升至經理級或高層管理,難度無疑較大。

另外,據統計處資料,經理及行政級人員職位,從01年的10.7%下跌至2011年的10.1%(見表)。擁有大專學歷者愈來愈多,但高薪職位增長微,僧多粥少,難上位是有數得計。

有關社會流動的判斷,很多時來自與上一代的比較。出身於60、70年代的上一輩,很多成長於社會較貧乏時期,年幼生活質素低,父母學歷不高,但不少透過教育,可比父母輩從事更高社會階級的職業,薪金攀升也快,肩擔可改善一家生活質素的支柱,但80後、90後出生於較經濟好年代,或來自中產富裕家庭,父母已在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上有一定水平,年輕人若要超越上一代,當然比上一代有難度。

自我裝備 勿怨不如父輩

社會上流的階梯一直都有,只是不同年代的年輕人,在不同起步點出發。在山腳起步,向上感覺較明顯,相比在山腰起步,步速當然不同。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文章,網民轉述午膳時聽到旁邊母子一段對話:母親勸喻兒子搵工,但兒子反駁「文盲又一萬,我哋大學生又一萬,你做埋我份!」母親即表示,擔心若日後她年老過身,兒子如何維生,豈料兒子稱可承繼她的房產、人壽保險賠償而「發達」,又指會申請公屋。

對話或有真假,但某程度也是現實中常見寫照,未畢業申請公屋、啃老族現象等,年輕人感難向上爬,以致甘願向下流的心態,令人擔心。

每年代有不同機遇,上流階梯要依靠社會經濟活力造就,政府須打破經濟發展的瓶頸,發展新產業,為年輕者創造新職位。南韓政府便於2010年推行「一人創意事業」計劃,迎合年輕人的彈性工作方式,資助1萬間由年輕人創立的科技創意公司。

上一輩有不少創業發迹故事,可是如今租金飛升,新一代創業難,但從另一角度看,現今網絡發達亦創造新商機,也是年輕人的本錢。社會流動減慢是大趨勢,但上流階梯仍然在面前,別放軟手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匯海論壇 - 縱橫匯海財經網站

GMT+8, 2024-4-28 11:1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